許國芹
(江蘇省儀征市人民醫院普外科 江蘇 儀征 211400)
本次實驗選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80例胃腸手術的病人作為觀察對象,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綜合性護理措施,探討護理干預及其有效性,為胃腸手術患者的術后護理治療提供新思維,現報告如下。
2016年1月—2017年12月儀征市人民醫院普外科共收治的80例胃腸手術患者,且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男62例,女18例,年齡47~88歲,平均年齡67.5±4.2歲),平均住院時間12±5.4天。患者所患疾病的病種包括胃癌、胃間質瘤、結直腸癌、消化道穿孔等,入院前已排除肺部感染疾病,入院后均實施手術治療。其中,糖尿病12例,心血管疾病16例等;術后入住ICU 4例;急診手術5例。兩組患者在入院病史一般項目、病程以及住院時間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有可比性(P>0.05)。本次實驗均得到了患者的同意。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其內容包括:心理護理、呼吸道護理、疼痛護理、室內環境護理等多方面。在心理護理方面,我們應充分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和既往病史,與此同時,如腫瘤患者多有恐懼和焦慮心理表現,結合患者個體特性和獨立能力,進行有針對病因的術前心理指導。通過有效地督促患者調節自身呼吸系統功能,也可以術前給予患者預防性霧化吸入治療,預防呼吸道感染。加強對患者切口疼痛度的關注,按需使用止痛劑,咳嗽時按壓腹部切口部位,常規使用腹部固定帶,以防咳嗽震動加劇疼痛,從而改善患者的舒適感,增強患者咳嗽的主動性。鼓勵患者早期功能性鍛煉,術后1~3日內下床活動,促進胃腸蠕動,血液循環,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早日康復。
對照組40例,肺部感染9例,發生率22.5%;觀察組40例,肺部感染2例,發生率5%,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發生率比較
統計顯示,術后出現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史、長期吸煙、高齡,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導致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 [n(%)]
我國隨著國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識增強,人口老年化已成為一社會問題,老年腹部手術患者也逐年增多[1]。腹部手術后的獲得性肺炎也明顯提高,發生率高達10.7%,其導致的死亡率可達19%~45%[2]。由于腹部手術患者膈肌遠動功能減弱,使肺部功能殘氣量降低。上腹部較下腹部手術所致殘氣量更明顯,與之相應的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分別為17%~76%和0%~5%。患者術后出現肺部感染,影響其術后康復,嚴重者可發生死亡。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19%[3]。
綜上所述,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治療方法,有助于降低胃腸全麻術后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以循證護理理論指導臨床護理實踐,提高護理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