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麗
(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室 湖北 荊門 448000)
腹部手術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常見的外科手術,該手術的實施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損傷,同時也會對患者腹腔中的器官產生較大的刺激,所以在進行該手術的過程中,應對患者實施全身性的麻醉,麻醉雖然可以減輕患者的手術中的疼痛感,但是,若患者對麻醉藥效的耐受力較差,將容易對其身體的恢復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致使其在麻醉蘇醒期出現有躁動的現象,該現象的產生會在短時間內導致患者的血壓及心率指標出現升高及增快的現象,或者是導致患者出現無意識的亂動現象,致使對其創面造成一定的影響,延長術后恢復時間,所以為降低患者在該時期內發生躁動的機率[1],本文對實施常規護理與在此基礎上加用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的臨床資料進行了搜集與分析,詳細內容見下文。
于2018年1月—9月,選取我院70例腹部手術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而后隨機將這7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35例,其中男女比例為25:10,年齡27~75歲,平均年齡為(51.0±20.0)歲;研究組35例,其中男女比例為24:11,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為(51.5±21.5)歲。上述一般資料并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詳細護理內容如下:(1)心理護理:醫護人員術前應多與患者進行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告知患者麻醉的安全性,以減輕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增加其對麻醉藥物的信任感。(2)術前宣教:由醫護人員也應將麻醉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以及具體的麻醉細節告知患者與其家屬,讓其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以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3)術后優質護理:患者在進行完腹部手術后,患者保持平臥位的體位姿勢,以免醫療器械或者是不正確的體位姿勢對患者的大動脈以及神經血管造成壓迫,實時監測患者的血液循環性,若患者使用約束帶時,應幫助患者調整好約束帶的松緊度,避免患者的皮膚出現受壓損傷現象后產生恐慌情緒。(4)藥物護理:術前麻醉藥物的藥效會出現逐漸減退的現象,致使患者的蘇醒期會出現有身體疼痛的現象,導致其容易出現躁動,此時,醫護人員應結合患者的病情,給予其相應的鎮靜以及鎮痛類藥物,或者也可以使用自控鎮痛泵來減輕患者的疼痛感,緩解其躁動情緒[2]。
觀察兩組患者的血壓、心率及躁動率指標。
本文中結果的數據均以通過SPSS22.0軟件的計算,計數資料的表示方式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s),用t進行檢驗,若P<0.05,說明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血壓、心率及躁動率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血壓、心率及躁動率比較
全麻患者在蘇醒期出現躁動現象屬于一種常見的情況,出現這一情況后,患者的心率及血壓指標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致使患者出現心率以及血壓指標不穩定的現象,導致其循環系統出現異常,增加患者術后發生意外事件的機率。若在全麻醉蘇醒期患者出現躁動等不良現象時,將容易導致患者身上的輸尿管、引流管以及導尿管等發生脫出現象,以致于患者出現誤食以及誤吸的現象,致使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速度。同時,由于腹部手術對于患者具有一定的創傷性,若出現出現躁動現象后,會對手術傷口造成一定的牽拉,致使患者出現更加強烈的疼痛感與躁動感,導致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做好全麻蘇醒期護理可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障患者血管以及體位姿勢的不受損,提高患者對鎮靜藥物的使用率,嚴密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使之可以及時對患者出現的異常情況進行處理[3]。根據本文中的研究數據顯示,在給予患者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手術室麻醉蘇醒期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血壓、心率及躁動率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手術室麻醉蘇醒期護理模式的實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為有效降低患者發生躁動機率,促進其疾病的快速康復,臨床上應大力普及此種護理模式的實施。
綜上所述,若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可顯著降低患者發生躁動的機率,改善患者的血壓跡心率指標,值得我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