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
摘要:風景寫生是油畫藝術創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注重創作者的銘心刻骨的個人體驗與情景交融的表現技巧。油畫作為舶來品,若要在我國獲得持續的發展,應當和我國藝術思想結合起來,堅持民族化道路。眾所周知,油畫風景寫生藝術最高的藝術境界就是塑造意象與營造意境,并且表達創作者個人觀察世界的獨特見解。總之,本文就油畫風景寫生的“意象”表現進行一番探討,以期為油畫風景寫生的民族化提供些許啟示。
關鍵詞:油畫;風景寫生;意象;表現
中圖分類號:J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023-01
為了促進中國油畫風景寫生藝術的發展,需要將油畫藝術“本土化”,也就是民族化。在繪畫藝術中,我國有豐富的“意象”與“意境”理論。這給我國繪畫藝術提供了優秀的理論指導。同時,這也啟發了我國油畫風景寫生中的“意象”塑造與“意境”營造。眾所周知,油畫風景寫生不是如鏡子般反映自然景物,而是以自然風景作為基礎,再將主觀情感與自然風物融合而形成油畫“意象”而表達作者思想感情。
“意象”與“意境”作為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重要審美范疇,使中國油畫風景寫生得以情景交融,使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得以形象展現。而“意象”是營造“意境”的重要前提,油畫風景寫生要想生成精妙意境事先要塑造恰當的“意象”。所以,本文圍繞油畫風景寫生的“意象”表現問題進行探討,以期有利于油畫風景寫生藝術意境營造。
一、中國油畫風景寫生的哲學基礎
中國道家哲學一直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思想也影響著我國的文學、戲曲、建筑、繪畫等多種藝術,也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樣,中國古今的畫家都很注重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堅持認為大自然是我們的生命家園與靈魂歸宿。中國油畫風景寫生需要處理好“象”與“意”的關系,其實就是風景與意象的關系。為了避免出現極端抽象或者高度具象的問題,油畫風景寫生就需要依靠“意象”。中國風景寫生油畫藝術堅持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原則恰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道家哲學認為世界的本源可以用一個字概括——“道”。意象正是“道”的審美載體,“道”需要通過“意象”來體現。“道刊萬“意象”的關系正是本源與萬物的關系,換言之就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在風景油畫藝術之中,以“意象”表王賭‘道”實則就是指‘意象”與“道”(藝術家思想情感)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在把握兩者關系的前提之下,創作者應當堅持“復歸于樸”指導思想,即表現一種很內在的深沉之氣與含蓄之力。這正是中國風景油畫的一個審美特點,也是中國風景油畫意象化的需要。
“天人合一”與“道”和“意象”的關系正是中國風景油畫的重要哲學基礎之一。這使中國風景油畫意象化過程攜帶著中國傳統文化色彩,以風景為主題來表達繪畫者的內心世界與藝術情懷。
二、油畫風景寫生的“意象”表現
要使中國風景油畫實現意象化,應當先了解中國風景油畫中所蘊含的意象因素。繪畫作為一門視覺藝術,是通過視覺形象表現思想情感的藝術。藝術家以客觀物象為載體而反映其內心世界,表達其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但是,無論是何種物象,它必然會沾染著藝術家的主觀思想感情,以最終表達個人主觀思想情感。
除了了解中國風景油畫中所蘊含的意象因素,還需要明白中國風景油畫的抽象結構,即繪畫藝術形式。因為在中國風景油畫之中,繪畫藝術形式是用以表現空間與物體形態的,但是空間與物象形態并不等于實際的自然之物。繪畫藝術形式不是個人情感的簡單宣泄,而是融合了繪畫者的所思所想。除此之外,運用繪畫藝術形式能夠讓畫面更加生動具體地表現情感意志。
19世紀的法國巴比松畫派與印象派開創了戶外風景寫生畫,此后風景油畫就獲得了具有自身美學特征的一類繪畫藝術。直到現在,油畫風景寫生藝術已經成為了油畫家必須具備的一項繪畫技巧,也是激發他們藝術靈感的重要藝術。因此,油畫風景寫生已經具有了自己完整的創作形式,越發引人關注。在持續的西方繪畫影響之下,我國風景油畫藝術獲得很快發展。但是要塑造中國風景油畫的個性,必然要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自然感情深厚。這體現在我國很多風景油畫創作之中。經過長期發展,中國風景油畫早己不再是簡單地“復制”自然景物,而是追求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融入繪畫之中。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在風景油畫之中越來越注重‘意境”塑造與“意象”營造。
繪畫創作是繪畫者經過仔細觀察大自然,再掌握自然造型特征,最后以意象來表現個人所思所想。其實這一創作過程也就是繪畫者擁抱自然、融入自然的以抒發主觀情感的過程。但凡優秀風景寫生油畫的意境都是有一個延綿不絕的“源頭活水”,這個源頭正是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繪畫者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景物與個人思想感情融合,形成一個個具體可感的意象,再由意象生成一個內涵豐富而深刻的意境。
參考文獻:
[1]李榮林.藝術與人生乃正師授藝錄解[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7.
[2]劉恩芹.論意象油畫風景寫生中物象的營造[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