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平 張爭艷 李運昌
摘? ? 要: 新形勢下如何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自治,讓學生工作成為學生自我管理的一種模式,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高職院校的特殊情況要求我們細致分析,使學生管理工作順利開展。本文以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為例對高職院校中學生自治體系進行初步研討。只有在教師的適度指導下,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完善學生會自治組織,充分發揮學生社團自治的作用,建立學生自治評價體系,建立監督約束機制,形成全校學生人人參與的局面,才能構建真正有效的學生自治體系。
關鍵詞: 高職院校? ? 學生自治? ? 主體性教育? ? 體系研究
學生自治理念的形成在學校已經有很長一段歷史,新形勢下如何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自治,讓學生工作成為學生自我管理的一種模式,是很多人都在探討的問題。高職院校的特殊情況需要我們細致分析,才能使學生管理工作順利開展。本文以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為例對高職院校學生自治體系進行一些初步研究。
一、“學生自治”“體系”的含義界定
“學生自治”的思想最早由陶行知先生在1919年首次提出,他認為:“自治是學生結起團體,大家學習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續。”(《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具體來說,學生自治就是管理者發揮指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以主體性教育為理念引導,調動學生的自主積極性,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體系指若干有關事物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整體。大學生自治體系包含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指自治體系的目標,大學生自治的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其核心是育人;微觀層面是指實現目標的人、制度、文化三個要素,三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高職學生自治體系的構建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生自治體系的理論基礎是什么。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的支撐,沒有正確的教育理念作為指引,高職學生自治體系的構建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木之本,很容易誤入歧途。
二、構建學生自治體系的理論基礎
張天寶在《主體性教育》一書中對“主體”“主體性”做過比較詳細的論述。在書中,他將學生看作教育的主體,是認識改造世界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性指在教育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時表現出的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主體性教育是一種培育和發展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實踐活動。
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性,高職院校學生自治應為主體性教育視野下的學生自治,應重點培養高職大學生具有“自尊”“自重”“自主”“自律”的精神,密切結合學校學生的自治實際,構建高職院校學生自治體系,促使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改革更具可行性、有效性。
三、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學生現狀分析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生源質量在山東省位置比較靠前,但這僅就夏季高考生而言,學校還有不少春季高考生、單招生、三二連讀的轉段生,不能不承認后面這幾類學生生源質量更差一些。商學院作為日照職業技術學院老牌的二級學院,招生人數較多,現在三個年級的總人數為1706人,分別包含電子商務、工商企業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和物流管理五個專業,其中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和物流管理專業有很多春季高考生、單招生、三二連讀的轉段生,他們與夏季高考學生相比紀律性、自覺性較差。
總體來看,商學院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比大多數本科院校要差一些,實現真正的學生自治還是需要教師適度指導,這是必須承認的客觀現實。
四、構建多元立體全面的學生自治體系
1.來自教師層面的適度指導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教育的本質并不在于傳授或接納多少外在的、具體的知識、技能,而是從內心深處喚醒學生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孩子價值觀和創造力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由自覺建構。作為教育者和指導者,如果從教育本質出發,在主體性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構建學生自治體系,就會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作為教育者和指導者,我們要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加強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建設,有高素質的教師指導隊伍,才能建立高效率的學生自治體系。高職院校學生受本身特點的影響,更需要教師的適度指導和監督。
對于學生自治組織的指導要注意的是不能越俎代庖,不能放任自流,應該掌握一個度。高職學生需要教師指導和監督,但不能管得太多,讓學生束手束腳、無所適從,最終喪失自治積極性,要相信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構建合理的學生自治體系。
2.完善學生會自治組織
為了方便統一協調管理,方便調度,避免各個職能部門各自為戰,商學院學生會設立了主席團,主席團成員兼任各職能部室部長,下設秘書處、社會實踐部、紀檢部、公寓部、活動部、社團聯合部、記者團(宣傳部)等七個職能部門。這七個職能部門作為在校學生的自治組織,承擔著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重要職責,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目前,商學院的學生會組織結構基本成熟,但運作尚不規范,只關注學生會活動的開展,對學生會組織的“軟控制”不重視,學生會面臨著內部和外部的雙重壓力。
“火車跑得快,要靠車頭帶”,學生會主席和各個職能部門負責人的人選就顯得尤其重要,教師應該早物色、早培養,通過民主評議,把德才兼備、有能力、有擔當的同學推選到這些位置。當然,培養周期相應的比較長,指導教師可以秉承“扶一程,送一程”的理念,科學規范有序地對學生會主席和各個職能部門負責人的人選進行耐心的培養,以使他們勝任自己的工作。
3.充分發揮學生社團自治的作用
商學院學生社團目前有吉他協會、俄語協會、市場營銷協會、管理協會和電子商務協會等六個協會。這六個協會是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培養實際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學生社會化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中介和紐帶作用。通過組織和參與這些社團活動,學生實現從被動者、無責任者向主動者、有責任者的社會角色的轉變。作為非正式學生群體組織的學生社團,可以作為學生自治的一種補充形式,相對學生會的其他職能部門而言,老師干預的更少,他們有更多發揮自我的空間,學生社團可以成為他們“自治”真正的練兵場。我們應該進一步理順社團組織結構、轉變社團活動方式、擴展社團活動范圍,鼓勵他們甩開膀子大膽干,充分發揮自主性和能動性,使他們在學生社團累積的經驗有效地運用在正式的學生自治組織運作上。
4.建立學生自治評價體系
實現從單一評價標準到多元評價標準的轉變,從靜態評價到動態評價的轉變。要打破以往的只重結果、不看過程的評判尺度,對學生自治組織的活動情況進行記錄和測評,使學生自治組織的活動情況得到及時、客觀的評價。
5.建立監督約束機制
明確監督機構,建立監督責任制度,使得監督主客體之間能夠相互制約,從而避免監督工作流于形式。讓廣大學生參與監督,形成全校學生人人參與的局面,防止學生自治組織內部機制的松散,造成越來越脫離學生的情況。
五、結語
構建科學規范有序的學生自治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在教師適度指導下,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形成全校學生人人參與的局面,才能構建真正的有效的學生自治體系,從而切實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不斷滿足新時代對技術性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黃芳芳,邱水根,余德將.獨立學院學生自治體系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5).
[2]張洪平.主體性閱讀教學初探[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5.
[3]張鋒興.努力構建大學生自治體系[J].文教資料,2009(6).
[4]鄧己紅.高職院校學生自治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2.
科研項目:本文系校本學生工作研究專項“高職院校學生自治體系研究——以商學院為例”研究性成果(2017X-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