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明

新一輪的高考綜合改革正在根據各省的實際情況逐步推開。無論是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東和海南的“3+3”高考方案(語數外3科為必考科目,其它6個或7個科目可以任選3科),還是湖南、重慶等8省市的“3+1+2”高考方案(語數外+物理或歷史為必考科目,其它4個科目任選2科),其最大亮點就是賦予了學生“選考”的自由,并要求在中學逐步推行與之相配套的走班制教學模式。顯然,擴大選考自由度是符合民心的一項重大社會進步舉措,但在如何落實這項政策方面,大眾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其中,關于什么是走班制、為什么需要推行走班制以及如何搞好走班制等問題,廣大師生和家長在思想觀念和操作模式等方面就需要好好應對。
走班制是一種根據教學目標和高校招生要求,在綜合考慮學生的志向和興趣愛好、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以及學校的師資和教室資源等因素的基礎上,允許學生選修最適合自己類型和層次的課程。其目的不僅要解決優秀學生“吃不飽”和后進學生“吃不消”的問題,還要鼓勵學生在達到國家基本要求的條件下,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促進創造性人才的成長。由于這種模式中的學科教室和教師通常是固定的,即同一個教師在同一間教室的不同時間段,講授相同或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而學生在不同的時段,需要走向不同的教室上課,所以大家形象地稱之為“走班制”。
首先,推行走班制是落實國家政策的一項重要舉措。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要,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要“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隨后,教育部在2014年頒發的《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中,具體要求“調整教學組織方式,滿足學生選學的需要,把走班教學落到實處”。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又再次強調,要“推行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以及走班制、選課制等教學組織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可見,推行走班制是落實國家政策的具體表現。
其次,推行走班制是順應新時代經濟形態變化的需求。隨著知識爆炸、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獲取的途徑越來越多,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信息污染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因此,缺乏信息提取、信息識別和創新能力的個體或企業特別容易落伍并被市場所淘汰,這就迫使新型教育必須能夠培養出大批個性化的創新人才,而傳統的固定班級授課模式顯然不能很好地適應這種新時代的要求。事實上,固定班級授課模式是為了滿足“工業化大規模生產需要大批量標準型人才”需求的,其本質特征是教學進度齊步走、人才質量標準化。這與正在發生的“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的經濟形態”過渡到“以自主創新為主的經濟形態”的大趨勢很不適應。這就是說,以培養個性化創新人才為突出特征的走班制教學模式是一種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
此外,推行走班制也是符合人才成長和使用規律的。固定班級授課制的最大優點是可以快速培養大量合格的標準型人才,其關注點是合格的人才不要有任何短板(人才的短板理論),并不在意是否浪費了人才的長板。走班制的目的在于培養個性化的創新人才,其關注點是人才的長板而不是短板(人才的長板理論)。事實上,人人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大家的成長與發展也主要依靠各自的長板。因此,與其用大力氣去“補短板”,還不如用心發展各自的長板。只要可以揚長平短,即盡力發展長板,適當填平短板而不是去把短板變成長板,則在人才的培養方面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率和效益。
從目前一些地方的試點情況來看,走班制的試點效果并不理想。比如,為了適應選考自由的高考新方案,一些學校過分追求大量科目組合(如多達260多門校本課程)的做法等,已經造成了師資教室不夠與大量浪費并存等突出問題;部分學校過分強調學習興趣的分類教學和過分依賴學科成績的分層教學,也違背了青少年成才的基本規律等等。事實上,青少年的興趣并不穩定,學科成績的提升速度也未必均衡,加之部分課外輔導機構“提前教”會造成學習成績的虛假繁榮等表象,因此,單憑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確定選課方案的做法顯然不妥。
其實,在現有的師資、教室等條件下,一些學校為了“選課走班”開足20種組合(6選3)課程,或者開足6種組合(4選2)的做法并不現實,我個人也并不提倡。這不僅是因為學校條件有限,更是因為學生無法在高中階段就確定人生發展路徑。因此,理想的辦法是在適當開始選修課程的同時,重點搞好分層教學。即為語數外等9門必修課程都開設“優才”“常規”和“援助”3個層次的課程,變“尖子班”為“尖子課”,只要學生有學習潛力和興趣,他就可以獲得進入“優才”課程的機會。待到高三時刻,每個學生的“優才課程”組合就是各自的實力組合,大家根本不需要在高一或更早的時刻決定人生的發展路徑。
具體地講,大家可以考慮試行“單元內分層走班制”。這種模式是東西方教學模式的一種融合,其基本思想是:同一年級所有班級首先被分成若干單元,然后讓同一個單元內所有班級的課表完全一致,但學科基礎或學習能力不同的同學,可以走班就讀于最適合其發展水平的不同班級。比如,假定某高中高一共招生20個班,每個班學生人數54人。于是可以通過隨機排位等方法,首先把這20個班分成4個單元,每個單元內部包含5個行政班級(保留班主任)。然后,設法讓同一單元內所有班級的課表完全相同,則可以通過把5個班每門課程上成績最好的20%的學生走班到“優才課程”教室,基礎最弱的20%的學生走班到“援助課程”教室,其他同學則被分派去其余3個教室(常規課程),單學科分層走班的教學模式就能得以實現。顯然,這種走班制不需要增加教師,也不需要增加教室,并能保留班主任管理模式,兼顧到學生的個性化和大眾化需求,實施因材施教。具體辦法,包括中學教師的培訓等,需要教學論和課程論等方面的專家團隊專門研討。
總之,新高考改革方案中關于擴大選考自由度的政策是一項順應民心和時代發展要求的重大舉措。只要大眾能轉變思想觀念,深入研究,大膽探索,就一定可以在現有條件下把走班制教學工作做好,為培養個性化創新人才做出貢獻。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學博士,湖南師大測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美國ERB原技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