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雄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育中,由于學校、學生及家長對高考成績的要求,教師在作業設計和布置時,基本采用“拿來主義”,即一本練習冊,由于沒有精心挑選,導致好學生重復一些簡單的練習題而浪費寶貴的時間,學習困難的學生對較難的試題不會做而不可避免地出現大量抄襲的現象,從而也影響這部分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這就失去了作業應該具有的功能。鑒于此,對高中物理作業設計和布置進行了摸索和探究。
關鍵詞:物理;開放性作業;設計;問題
高中物理作業的布置,特別是校內作業的布置,都是物理教學中重要而不可缺少的環節和組成部分,是學生掌握課堂所學物理知識和方法,是培養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最基本的一項實踐活動。但是由于高考的壓力和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對成績的要求,大多數高中物理教師不顧及學生對物理學科本質的了解和認識過程,企圖通過增加物理作業題的數量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成績。其實這樣不但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延長了學習的時間,還會引起學生極大的心理逆反。大多數學生每天為了寫作業而寫作業,根本沒有做到認真讀題、審題和做題,更談不上對每道題做到小結和舉一反三,抄襲作業現象特別普遍。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布置學生的作業,是一個很值得高中物理教師探討的實際問題。
一、高中物理教師在布置和設計物理作業時,應該重視作業內容的拓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常是講解每節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由于課時的原因,課本中很多知識點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在下課以后,教師就要自己精心設計作業,通過學生的具體實踐,從而達到對課本知識的延伸、拓寬和提高。比如,在上完“自由落體運動”之后,教師可以設計一道這樣的作業:如何比較精確地讓學生測出當地的重力加速度,并說出每種方法的測量步驟和造成實驗誤差的原因等。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對自由落體運動有完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既可以做到舉一反三,又減少了作業的數量。在學完“靜電場”一章后,由于本章涉及的電學概念較多,學生往往混淆不清,所以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型作業:“電場強度、電勢、電勢差、電勢能等物理量的物理意義、標量性和矢量性”等,讓學生通過做這些問題作業,加強學生對物理概念的進一步理解。
二、高中物理教師在布置和設計作業時,應該重視學生基本能力的提高
教師在每一節教學內容完成后,除了布置一些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理解的作業外,還要設計一些能提高學生物理思維能力的作業。比如,在學完“萬有引力定律和航天”內容后,我曾經布置了這樣一道作業題:“結合所學知識,粗略解釋衛星的發射、變軌和返回地面是如何實現的?”通過這個有趣而具有發散性思維的作業,學生就會真正思考,只有真思考,才能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將所學的知識變成可以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高中物理教師在布置和設計作業時,應該重視作業的趣味性
在每節課或每個單元學習完后,教師應該設計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的趣味性作業題目,因為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比如,在學習完“彈簧的彈力與型變量成正比”后,讓所有學生動手制作一個簡易的彈簧秤,然后在班級進行展示,比較誰的彈簧秤測量更精確,然后進行適當的物質和精神獎勵,這樣做,既幫助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四、高中物理教師在布置和設計作業時,應該重視作業的探究性
對高中物理的部分章節,教師可布置適當的探究性實驗作業,并提供一定的實驗條件或相應的參考資料,由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或者查閱,最后尋找問題的答案。首先由學生提出許多假設,然后由單個學生或學生小組來完成對假設的驗證,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又培養了學生團隊的合作精神。經過實驗的探究過程或資料的查閱梳理,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和解釋。比如,在學完“摩擦力”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作業: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雖然學生可能會得出:與物體的接觸材料、物體的速度、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積等有關,但只要他們能闡明其依據和原理,即使結論是不正確的,但對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還是很有意義的。
五、高中物理教師在布置和設計作業時,應該重視作業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物理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物理,物理學科的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所以教師可設計一些和學生生活有關聯的作業。教師通過這樣的作業,可以把學生所學的物理知識和實際經驗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可以使其及早適應社會的發展。在學完“圓周運動”后,可以讓學生設計一些不同形狀的橋梁,如平面橋、拱形橋和凹面橋,然后讓學生解釋為何大型的承重橋一般都是拱形的?而且要求學生既要有理論的推導,還要可以通過實驗驗證,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學生更加明確物理來源于生產和生活,但高于生產和生活。
六、高中物理教師在布置和設計作業時,要重視作業的層次性
所以教師在作業布置時,必須要避免“一刀切”的作業,要從不同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班級和學生間的個體差異,結合教學實際,設計具有分層效果的作業。分層性的作業是將來作業改革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只有這樣才可以使不同基礎的學生都得到較全面的發展和提高,從而實現因材施教。比如,我在高三第一輪復習階段,把學生練習冊的題進行重新編組,優秀的學生只做綜合性較強的一組試題,放棄最基礎的題目;而普通的學生只做比較基礎且有適度綜合的另一組試題,這樣既讓優秀學生可以吃飽吃好,也讓普通學生看到希望,從而也有成就感。
課堂教學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業,當然作業的設計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把作業的重點和出發點放到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上,讓學生根據本人的水平和愛好需求自主選。同時作業的設計應留給學生適當的空間和時間,讓作業從被動變為主動,這樣的作業才是學生喜歡的作業,也是有效的作業。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