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生
摘 要:人們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就是閱讀,在語文教學課堂中開展閱讀教學,可以拓寬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層面,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讓學生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新課改的教育教學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也在不斷改革,語文閱讀教學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然而,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諸多的問題,比如:不科學的教學觀念,不合理的教學策略等,這些狀況導致閱讀教學的效果不理想。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改進教學策略,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而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質量。
一、我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普遍存在的教學現狀
1.應試教育導致學生盲目學習
我國普遍的教育狀況都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語文閱讀教學課程中,很多語文教師都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重視自己的引導作用,不重視學生的學習情緒,不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難以理解的知識點,課堂教學模式單一,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喪失了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學習興趣,使得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教學氛圍低下,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效果。同時,在語文考試的過程中,很多語文教師都是根據考試內容制定教學大綱,學生也只是對考試內容進行死記硬背,教師并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教師應該不斷地更新課堂教學大綱,改進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對語文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初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質量。
2.教師的教學策略過于單一
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很多語文教師都受傳統教育的影響,仍然保留“授課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講解閱讀的過程中,重點講解文章的形式、結構和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并不注重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挖掘,這樣單一的教學方法,也無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樣,無法遵循新課改的章程,不能提高學生的全面綜合素養。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教會學生對閱讀的技巧和方法,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思維能力,有限的教學時間導致學生在教學課堂中完全沒有自主閱讀、自主分析的行為習慣,這就導致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不理想。
二、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開展策略
1.創建良好的閱讀情境,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良好的學習環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也可以在有效的時間內提高學生對閱讀的效率。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教材內容,創建合理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多媒體教學,將教學內容多元化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感受教學內容的環境以及文本特點。并合理采用提問的教學方式,增加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為學生樹立良好的自信心,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2.將閱讀課堂個性化,培養初中生的閱讀習慣
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能力,教師應該在不斷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將學生的學習需求作為重點,合理有效地展開語文閱讀教學內容,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形成愛閱讀的好習慣。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將全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知識教學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只需在學生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或者重點知識時給予其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可以理解課文,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教學內容,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此來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質量。
3.不斷地完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很多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仍然很落后,教師并不能完全貫徹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仍然是普遍存在的教學現狀。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積極響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不斷更新完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有限的教學時間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在適當的時候,采用多種教學策略,比如有效的合作學習策略,讓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查找更多與課堂教學相關的資料,并進行探討,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要想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目標,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貫徹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在語文閱讀教學課堂要意識到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不斷更新完善教學策略,在教學課堂引用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全面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邢麗穎.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8(8):118-119.
[2]殷愛民.淺談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才智,2017(3):105.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