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基礎教育階段,數學是一門比較重要的學科,且在中、高考中占據較大比重。可以說,學好數學對于中學生而言至關重要。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學科有其獨特的屬性和教學模式。基于此,文章從作者自身教學經驗出發,探討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如何使用因材施教策略,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學同仁帶來些許借鑒或參考。
關鍵詞:中學數學;因材施教;教學改革;策略
新課改下的中學數學教學,有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特別是對學生全面發展方面,更是要求其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還要積極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基于此,近年來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因材施教”理念不斷興起并盛行。與語文、英語等學科相比,數學學科知識難度較大,同時學習較為枯燥乏味,因而如何在中學數學中實行“因材施教”策略則成了當前中學數學教師研究與實踐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 因材施教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 公平且面向全體學生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向來更注重對優等學生的培養,對中等生和后進生的關注較少,進而導致學生之間兩極分化現象不斷加劇。新課改實行以后,要求教師要注重每一位學生,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平等的對待,并取得相關的發展和進步。當然,新課改指向的“面向全體學生”并非等同于每一位學生朝著相同的目標邁進,而是教師依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制定不同的方案,依據“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實施“因材施教”,以此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二) 知識與興趣并重
俗語有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中,興趣無疑是激起學生學習欲的重要力量。從數學學科本身來看,其理論性與邏輯性都相對較強,但在趣味性與生活化方面則相對較不明顯。根據這一特征,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本著知識與興趣并重的原則,做到既要將數學知識講解清楚,又要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通過知識與興趣并重、知識與興趣共同培養,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并愛上數學。
(三) 差異與統一相結合
開展中學數學教學,除了需注重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以外,還要注重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個性化特點,使兩者協調統一、相輔相成。眾所周知,在任何一個群體中,既存在群體的共性,又存在個體的個性。在中學數學班級中也是如此,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共性,也存在著個體差異性。為此,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共性開展教學,另一方面也要兼顧學生的差異性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實施教學,通過差異與統一有機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
二、 中學數學實施因材施教的具體策略
(一) 建構三維教學目標
教師在備課階段,應當考慮并建構起三維教學目標,即所要教學的內容,要在多維度給學生帶來進步與成長,這是實施因材施教策略的首要環節,也是重要內容。在依照三維教學目標開展實際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根據課堂實際教學情況及時地調整和修正教學策略,從而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潛能,進而獲得更大的進步。
(二) 合理進行學生層次劃分
前文提到,在中學數學班級中,每一個學生都有獨特的個性,且他們各自所具備的知識基礎與數學技能也各不相同。這恰恰是中學數學實施因材施教策略的初衷。基于此,教師在開展因材施教過程中,應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分層教學。具體可遵循以下步驟:首先,將學生進行分層,第一層為數學學習興趣濃厚且成績好的學生,第二層為學習技巧與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第三層為學習興趣欠缺且成績較差的學生。接著在分層以后,教師再依據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備課、教學、作業設計以及教學評價。如在備課中,可以將二層學生的學習成果設置為三層學生的學習目標,一層學生的學習成果設置為二層學生的學習目標,而一層學生的學習目標則設定為自身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升。通過合理設置學習目標,來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不斷進步;在教學環節,教師應當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巧妙設計提問環節,精心進行作業設計,并做到科學合理地評價,以此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要。
(三) 結合學生實際做好分層教學
中學數學實施因材施教策略應當結合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差異,做好分層教學。
1.
依據學習興趣不同開展分層教學
不同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有所不同。對于一些學習興趣缺乏,甚至是畏懼數學或者厭惡數學的學生,教師則應當將重點放置在對其學習興趣的培養方面,通過巧妙設計教學內容、方式、方法等吸引學生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而對于一些原本就對數學充滿興趣的學生,教師則可以適當通過一些拓展訓練或者是興趣活動,來維持其對數學的興趣,同時提高其數學能力。
2. 依據學習態度不同開展分層教學
不同學生學習數學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對于學習態度不一的學生,教師則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給予不同的教學。如對于學習態度較為積極的學生,教師只要通過適當延伸知識面和拔高知識難度,并給予適當的鼓勵,就能有效地推動學生學好數學。而對于一些學習態度不積極的學生,教師則要認真分析其學習怠慢的原因,找到癥結所在,再采取相應措施對癥下藥,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地投身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去。
3. 依據學習能力不同開展分層教學
不同學生在學習能力上有強弱之分。一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點就透”的學生,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就能起到立竿見影的良好效果。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則要發揮好引導和輔助的作用,積極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數學概念、內涵等,并進行充分論證,通過此來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學習。
三、 結束語
總而言之,因材施教理念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實施因材施教策略,則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和差異性,依據學生學習興趣、態度、能力等的不同,開展好分層教學,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與之實際情況相適應的教學和指導,從而獲得成長與進步。
參考文獻:
[1]任素霞.關于中學數學因材施教教學的思考[J].學周刊,2012(1):71.
[2]顧德標.基于中學數學中的因材施教策略研究[J].中華少年,2015(18):147.
作者簡介:
石莉,河北省黃驊市,河北省黃驊市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