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本課程是在國家課程權限與新課標指導下,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達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培養創造力的效果。其中,音樂學科在美育的培養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審美教育的推進,不能僅僅滿足于音樂課上的教學,更要關注在課堂之外的點點滴滴。因此,開發和利用好校本課程,值得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重視和深思。
關鍵詞:中學音樂;校本課程;教育
一、 依托學校,學生為本
校本課程,體現了互動、民主與創新的精神。是以學校為依托,由校長、教師、學生、教育科研專家乃至家長、公眾等共同參與的課程開發模式。因此,在設計校本課程的過程中,要注意從學校的實際和辦學特色出發,發揮自身優勢,挖掘自身潛能,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從學生的興趣特長出發,又不生搬硬套他校的做法,充分展現出學校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使課程具有獨樹一幟的個性色彩。比如,可以考慮根據學生喜愛的通俗音樂,編寫相關的資料,這既是對他們的興趣愛好的尊重,又可引領學生以平等的地位一同探究,一同辨別,使之在潛移默化中,享受音樂的學習樂趣,又提高了自己學習的信心和欣賞水平。
二、 課程開發的路徑
(一) 注重教師業務能力的提升
作為校本教材直接參與者的音樂教師,必須注重其業務能力的提升,適當聘請相關專家進行業務指導或積極推薦音樂教師參加專業培訓。比如參加新課標培訓,國培計劃培訓,進行專門的課題研究等等。在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利用教師自身的技能特長來進行,以此突出校本開發的個性特征。
(二) 以“美”感知,更新社團活動觀念
社團活動是學校開展素質教育,推進審美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學習音樂校本教材的必然途徑,有著重要的存在價值。就筆者自身而言,以往在開展社團活動時,由于經驗的缺乏和指導方式的不合理,使得社團活動顯得有些“任務式”,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社團活動的“口號性”,沒有做到對校本材料的審美的充分挖掘,只是“蜻蜓點水”;過多地關注了音樂技能較突出的學生,而忽視了那部分雖然音樂技能不高,但對音樂有興趣的學生;練習環節,片面強調一些知識技能,而忽視了對整體的音樂作品整體美的體驗感知。
所以,我們可以降低音樂社團活動的準入線,參加音樂社團的學生基礎會參差不齊,但是他們報名的出發點都源于興趣,我們要給予每位學生接受審美教育的機會,不能忽視零基礎的學生,應該盡最大的努力拓展他們的音樂視野,讓他們透過活動的“窗戶”,發現更多的美。其次,尊重每個中學生的審美需求,選取符合中學生年齡特點的音樂作品,讓他們在實踐中,享受音樂之美。
三、 內容的開闊化
(一) 弘揚民族音樂
美國的音樂教育家貝內特雷默認為,民族音樂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同時也成為一種與外部世界交流的有效手段。我國歷史悠久,民族多樣,這些促成了豐富多樣的音樂形態,如果將其補充到音樂校本課程中,有助于凸顯音樂教育的特色,滿足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使他們在了解民族音樂特點的基礎上,加深了對價值的認同感。因此,我們可以在校本課程中加大對民族音樂的擴充,作為弘揚的契機。
(二) 保護傳承本土音樂
在信息浪潮的沖擊下,伴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記錄著當地風土人情的本土音樂,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影響力,所以,對本土的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就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對中學生而言,這些音樂作品可能會給他們帶來似曾相識的感覺,會將學生帶入既陌生又感到熟悉的學習情境中。比如江南水鄉氣息的《搭涼棚》,江南城鎮小調特色的《太湖美》等,通過旋律的優美婉轉、清澈流暢,引導學生感受本土的水鄉音樂特色,以及作品在情感上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還可利用已有的地方音樂文本,或在本地民歌戲曲音樂,民間器樂和民間舞蹈音樂等中取材,完善音樂校本課程的內容。
(三) 精選世界音樂
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世界范圍內各種風格的音樂已超過一萬余種,如西方音樂呈現出明顯的立體思維特點,中國印度阿拉伯以及印第安音樂則以平面和線性的音樂為主,而非洲音樂最突出的特點是動力性思維。因此,在音樂校本課程建設中,我們需要權衡這些音樂形態的特點,加強對不同音樂的整合力度,有層次有計劃地將其納入音樂校本教材的建設,培養學生對多元音樂文化的欣賞能力和接受能力。
(四) 適當補充流行音樂
校本課程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將優秀的流行音樂作品納入中學音樂校本課程,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同時又要注重對流行音樂文化的鑒別。因為從藝術性角度而言,絕大多數流行音樂作品,極難成為藝術精品,在精神領域屬于快餐性質;從思想性角度來看,雖然有些流行音樂作品表達了樂觀向上,人文關懷的健康理念,但也無法否認有一些作品透露出消極的情緒。通過流行音樂的合理安排,賦予中學音樂校本課程的時代氣息。
四、 結語
音樂校本課程建設,從無到有,乃至從優到精,是需要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的,更是一所學校理念和文化的體現。在此過程中,只有充分挖掘美育元素,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得到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剛平.高中新課程方案中校本課程的開設問題探討[J].當代教育科學,2004(14).
[2]李雷.淺析校內音樂社團的發展[J].音樂大觀,2014(10).
[3]鄧玉.中小學音樂社團活動研究綜述[J].音樂時空,2016(10).
[4]曹廷華,許自強.美學與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徐彥,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