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玉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多以形象思維占主導,且受年齡特點影響,小學生多數具有活潑好動、喜歡新鮮事物的特點。要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些特點,將舞蹈律動引入小學音樂教學中,從而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音樂素養(yǎng)等。本文分析了小學音樂教師在編創(chuàng)舞蹈律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探究了舞蹈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在編創(chuàng)舞蹈律動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要根據作品內容編創(chuàng)舞蹈律動
教師在設計舞蹈律動的過程中要考慮到作品的特點,所設計的舞蹈律動動作不能脫離作品的本身,否則非但無法促進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還有可能會影響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正式開始設計舞蹈律動動作之前,教師要對音樂作品的特點有充分的了解,所設計的舞蹈律動要充分體現音樂作品的風格,符合作品的節(jié)奏特點。對于節(jié)奏輕柔舒緩的音樂作品,教師設計的舞蹈律動動作要具有舒展優(yōu)美的特點;節(jié)奏輕松歡快的音樂作品就不能配以輕柔、優(yōu)美的動作,舞蹈律動的動作就應該具有活潑歡快的特點;對于一些具有較強民族色彩的音樂,教師就要根據不同民族音樂的特點來設計舞蹈律動動作。例如,蒙古族音樂就具有鏗鏘有力的特點,教師在設計舞蹈律動動作的過程中就應該注意到這個問題,而維吾爾族音樂的節(jié)奏比較歡快,教師在設計舞蹈律動時要注意體現人們歡快的心情。在教學“獅子舞繡球”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創(chuàng)編一些節(jié)奏歡快的舞蹈律動,一方面要將中國舞獅的一些舞蹈動作加入其中,使學生能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一方面所創(chuàng)編的舞蹈律動動作要體現人們迎接新年時的歡樂心情,使舞蹈律動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真正實現小學音樂教學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目標。
(二)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編創(chuàng)舞蹈律動
在設計舞蹈律動動作的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到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受年齡因素影響,小學生在看待事物時,經常會以自己的感官體驗為基礎來作出判斷,而很少能看到問題的本質,他們的認知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教師在設計舞蹈律動動作的過程中就必須考慮到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首先,教師設計的律動動作不能過于復雜,小學生在記憶一些比較復雜的內容時還具有難度,難度過高,非但無法達到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部分小學生還可能會因為記不住動作而產生挫敗感,進而嚴重影響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教師在設計律動動作時,要注意體現音樂的節(jié)奏特點,節(jié)奏歡快的音樂更適合配以舞蹈律動,如此,小學生就能受到歡快的課堂氣氛的感染,進而主動地參與課堂的教學活動。
二、舞蹈律動在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一)借助舞蹈律動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更重視音樂知識的傳授、音樂技能的培養(yǎng),而對于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小學生音樂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卻沒有給予必要的重視。事實上,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生今后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應當貫穿小學階段音樂教學始終。而將舞蹈律動引入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就可以讓小學生隨著美妙的旋律釋放自己的感情,感受音樂作品所要傳遞的情感內涵。一方面可以深化小學生對音樂感情的理解,一方面可以讓小學生對音樂作品所描述的場景有更深入的認識,陶冶小學生的情操,進而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例如,在教學“獅子、大象”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將抽象的音樂旋律變成小學生喜歡的音樂劇,讓小學生在課堂上模仿獅子和大象的形象,展示音樂作品所描述的場景,感受音樂作品表達的情感。
(二)借助舞蹈律動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在實際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各種活動,重視教學內容的選擇,要選擇有利于發(fā)散學生思維的教學內容,進而有效地激發(fā)小學生的想象力,重視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僅要重點關注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還要重視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在將舞蹈律動引入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在原有舞蹈律動動作的基礎上,鼓勵小學生自己進行舞蹈律動動作的創(chuàng)編。
在正式開始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對小學生進行引導,使小學生能對作品中描述的場景和作品表達的感情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讓小學生根據作品的內容和旋律特點進行舞蹈律動動作的創(chuàng)編。例如,在教學“一個師傅三徒弟”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告訴學生,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由于很多學生在上小學之前就已經聽說過這部作品,因此在創(chuàng)編動作的過程中就不會感到太陌生。
(三)借助舞蹈律動促進民族文化的弘揚
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要求:要將民族音樂納入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中,并給予高度的重視,促進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進而充分激發(fā)小學生的愛國情感。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表現形式,也有相對應的民族舞蹈。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是中華民族在發(fā)展過程中的歷史積淀。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高度重視這些資源,并將結合了民族舞蹈特點的舞蹈律動動作融入民歌的教學中。例如,“彝家娃娃真幸福”就是一首彝族民歌,主要表現改革開放之后彝族人的幸福生活。教師在設計舞蹈律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將彝族傳統舞蹈的相關動作融入其中,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彝族文化,使中華傳統文化能在新一代的手中綻放出更絢爛的光彩,實現弘揚民族文化的小學音樂教學目標。
三、結語
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將大多數的精力投入到樂理知識、音樂技能的教學中,但是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學效果普遍不佳,很難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將舞蹈律動引入小學的音樂教學中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不僅能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小學生音樂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為小學生今后的音樂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讓音樂真正成為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鐵嶺市銀州區(qū)第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