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冉
【摘 要】目的:中藥現代化就是將中國傳統醫藥的優勢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 繼承傳統,走出傳統,走向現代。我國的中藥現代化雖然發展的比較快,優勢比較明顯,但同時存在很多問題,如中藥新藥病證選擇存在的問題,中藥新藥處方來源存在的問題, 中藥小復方精選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中藥新藥臨床試驗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當今中藥現代化基本可以凝練為以下四個方向:現代中藥的開發,傳統中藥的開發,經典名方二次開發,老中醫的驗方開發。
【關鍵詞】中藥;中藥現代化 ;現狀;方向
【中圖分類號】R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0--01
1 中藥現代化的含義
所謂中藥,是指納人中醫藥理論體系、能夠按中醫理論使用的藥品。我們認為,中藥現代化就是把當代最新科技、手段、方法、設備融人中藥研究、生產、應用,從而發展完善中醫藥的一個過程,其目的不是要把中藥西化為“西藥”。中藥配方顆粒是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通過現代技術與設備,將傳統飲片的劑型進行改良,以充分保留原飲片的性味與功效為前提,既保留了傳統中藥飲片的精華,又對之作了進一步的發展與補充,充分體現了“繼承不泥古,發展不離宗”的學術思想,適應了當今社會發展與醫療發展的需求。雖然現在仍有不少反對的意見,阻力還很大,但我們堅信中藥配方顆粒的出現為中藥的現代化帶來了曙光,應該成為中藥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中藥現代化與現代中藥科技產業化,不僅是一場傳統中藥的新技術革命,更是一次現代中藥的新文化運動。中藥的現代化必須在遵循中醫藥傳統理論精髓和繼承中醫藥臨床實踐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一切人類生命科學發展的成果和現代高科技手段,多學科融合、多技術結合,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中醫藥理論體系,為中藥研究開發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在促進傳統中醫藥技術進步與科技創新的同時,突出體現其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的獨特文化內涵。[1]
2 中藥現代化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2 ]
2.1 中藥現代化研究主要存在兩大方面問題: 一是與中醫藥臨床脫節現象嚴重; 二是中醫藥內涵和特色越來越淡化。當今,中藥現代科技產業 “中間重,兩頭輕”的現象嚴重,特別是結合臨床的中藥現代化研究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 同時,中藥 “品、質、性、效( 毒) 、用”各單元獨立研究頗多,一體化研究格局沒有形成,以致造成了中藥現代化研究成果難以又快又好地走進臨床、直接造福廣大百姓。
自古道,中醫中藥不分家; 藥為醫所用,醫因藥而存。然而,隨著社會時代的飛速發展,學科專業的快速分化,在包括中醫藥在內的生物醫學研究領域里,藥學與醫學之間鴻溝不斷加深,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屏障不斷加厚,使得基礎醫學和藥學研究成果難以真正有效地指導和服務臨床。轉化醫學(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作為進入 21 世紀以來國際生物醫學領域出現的新概念和新動向,試圖在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之間建立更直接且更有效的聯系,使實驗室基礎研究獲得的知識、成果盡快轉化為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新方法、新手段。轉化醫學概念的提出與推進,必將為醫藥結合、基礎與臨床結合提供自然的 “綠色”通道,也將為中醫藥學科又快又好地發展提供新的重要機遇。
2.2 中藥現代化研究問題的解決辦法 當前,轉化醫學已成為國家在生物醫學領域里一個重大的政策。《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中指出:“以轉化醫學為核心,大力提升醫學科技水平,強化醫藥衛生重點學科建設。”目前,全國各地一批轉化醫學研究機構如雨后春筍般紛紛組建了。中醫藥學本身就是轉化醫學,或者說中醫藥學從來就是轉化醫學的先導和踐行者。特別是在當今日益壯闊的轉化醫學趨勢和背景下,中藥轉化醫學研究路徑可概括為: 源于臨床 - 證于實驗 - 回歸臨床的循環往復過程; 其研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 面向臨床的中藥標準化和源于臨床的創新中藥開發。面向臨床的中藥標準化研究的核心,是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建立以效為核心的中藥品質評價方法和標準,以及以用為核心的中藥( 廣義) 藥性評價方法及標準,推動中藥 “品 -質 -性 - 效 - 用”一體化,使中藥標準在臨床上醫生看的懂、用得上; 源于臨床的創新中藥開發,包括基于循證醫學證據和臨床經驗的特色復方中藥研制和基于臨床標本和組學方法的現代組分中藥研制,縮短或加快中藥新藥開發進程,為中醫臨床提供 “源于傳統,優于傳統”的安全高效藥物。(中國行業咨詢網)
3 實現中藥現代化的戰略措施
3.1 加強基礎理論研究 (1)加強多學科交叉配合,深入進行中藥藥效物質基礎、作用機理、方劑配伍規律等研究,積極開展中藥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等研究。(2)重視中醫藥基礎理論的研究與創新,特別是與中藥現代化發展密切相關的理論研究,如證候理論、組方理論、藥性理論,探索其科學內涵,為中藥現代化提供發展源泉。
3.2 中藥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1)開展中藥資源普查,建立野生資源瀕危預警機制;保護中藥種質和遺傳資源,加強優選優育和中藥種源研究,防止品種退化,解決品種源頭混亂的問題。(2)建立中藥數據庫和種質資源庫,收集中藥品種、產地、藥效等相關數據,保存中藥材種質資源。(3)加強中藥材野生變家種家養研究,加強中藥材栽培技術研究,實現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和產業化生產;加強植保技術研究,發展綠色藥材。(4)加強中藥材新品種培育,開展珍稀瀕危中藥資源的替代品研究,確保中藥可持續發展。
3.3 加快構建中藥農業技術體系 開展中藥材規范化生產技術、綠色無公害技術、中藥材質量系統評價、珍稀瀕危品種保護、繁育和替代品等研究。在進行中藥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中藥材種質庫、基因庫、化學樣品庫等。按照中藥材生產的特點,借鑒現代農業和生物技術,完善中藥材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關鍵技術,使中藥農業向現代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
3.4 加強中藥工業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究 開展中藥飲片傳統炮制經驗繼承及炮制工藝與設備現代化研究;中藥提取、分離、濃縮、干燥、制劑、輔料生產技術集成創新的研究;借鑒現代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質量控制技術,加強符合中成藥生產特點的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究開發,提高中藥制造業的現代化水平。
3.5 開展以中藥為基礎的相關產品的研發 重點開展療效確切的傳統中藥的“二次開發”和物質基礎與作用機理相對明確的現代中藥研發,包括用于生育調節和生殖保健產品的開發研究;以中藥為基礎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妝品、食品添加劑和以中醫診療技術為基礎的醫療保健器械、以及中藥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綠色產品的開發研究。
3.6 中藥標準規范研究 (1)加強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和中藥飲片炮制規范研究,建立中藥材和中藥飲片的質量標準及有害物質限量標準。(2)加強符合中藥特點的科學、量化的中藥質量控制技術研究,提高中成藥、中藥飲片(包括配方顆粒)、中藥新藥等的質量控制水平。以中藥注射劑為重點,逐步擴大指紋圖譜等多種方法在中藥質量控制中的應用。
3.7 中藥產品創新研究 選擇經過長期中醫臨床應用證明療效確切、用藥安全,具有特色的經方、驗方,開發中藥現代制劑產品;改進中藥傳統制劑,提高質量控制水平,發展療效確切、質量可控、使用安全的中藥新產品;根據國際市場需求,按照有關國家藥品注冊要求,進行針對性新藥研究開發,實現在發達國家進行藥品注冊,促進我國中藥進入發達國家藥品主流市場。近年來,現代醫學對許多疾病的認識、治療方法以及用藥理論都有了新的進展,其中甚至有的是對舊有觀念的否定。因此,我們過去的跟蹤模式的研究方式和思維方法也必須隨之改變與更新,必須在實驗設計和思路創新上下功夫,否則很有可能陷入低水平重復,或者步入錯誤的研究方向。中醫藥研究思路上的跟蹤效仿式研究設計,也往往隨著現代科學和醫藥學的發展,使一些所謂最新研究成果也因其不成熟理論的否定而遭遇否定的命運。當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這些轟轟烈烈的研究時不禁汗顏,深感對現有的研究思路、實驗設計進行全面的總結和反思。
3.8 優勢產業培育 加強中藥提取、分離、純化等關鍵生產技術的研究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中藥大品種、大市場、大企業的發展,逐步形成一批產品新穎、技術先進、裝備精良、管理有素、具有開拓精神的中藥核心企業。
3.9 建立中藥信息系統 建立中藥市場信息系統和中藥研究開發信息系統。
3.10 培養復合新型中醫藥人才拓展中醫藥進入國際醫藥市場的渠道 培養多學科結合的學術帶頭人、跨領域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精通中醫藥專業知識的外語人才、熟悉國內外專利及藥品注冊法規的專門人才,逐步在國外建立或合作建立中藥研究開發和生產經營機構;在主要國家聯合開辦中醫醫院,以醫帶藥;與主要國家聯合辦學,開設中醫藥專業課程;編寫中醫藥外語教材和制訂譯釋規范。
3.11 強化中藥知識產權保護 建議專利審查部門和新藥評審,中藥品種保護機構間要加強聯系新藥評審、中藥品種保護機構在審批時,應把專利檢索列為申報資料內容之一。專利審查部門在授權審查時,也應把新藥和已有藥品的評審、生產情況作為新穎性審查的查詢內容。·建議有關部門對《中藥品種保護條例》第二條作如下解釋申請專利的中藥品種,在專利保護期間,不必申請中藥品種保護,專利保護期滿后,可以按保護條例要求申請中藥品種保護。·建議有關部門對《關于新藥保護及技術轉讓的規定》第十三條作如下補充“凡已在我國取得發明專利或外觀設計專利的藥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執行”。在進行國際合作和開拓國際市場時,科研機構和企業要學會運用知識產權法規來保護中藥技術和產品的合法權益。要主動利用國外機構獲取專利、商標、版權等最新信息和動向,擴大申請、注冊國際專利、商標等。要熟悉掌握出口國的藥品管理法,專利法、商標法、版權法和國際規則的最新信息,切實有效地保護自己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專利技術和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爭取優勢、保護優勢和發展優勢。
以西方天然藥物開發模式為主體,結合中藥臨床實踐經驗,加強中藥的物質基礎研究,重視有效部位,有效成分,推行西藥新藥的研究方式和評價方法開發新藥。如:青蒿素的研制。
4 加強中藥品種的開發
4.1 傳統中藥的開發。以中醫藥理論體系為主體,與時俱進,結合社會、自然環境的變化,發展中醫藥理論.完善中醫藥防治體系,優化經方、驗方.創立新方。如王永炎院十“毒損腦絡”理論的創立。
4.2 經典名方二次開發。隨著科技的發展,不管從制造技術、物質基礎研究、藥理藥效研究等各方面都不能同日而語,因此,引入新技術、新方法對經典名方進行二次開發。將在安全性、療效、穩定性上取得質的飛越。如: 白云山和記黃埔的復方丹參片。
4.3 名老中醫的驗方開發。隨著鄧鐵濤等名老中醫的年事己高.將其積累多年的臨床經驗和中醫理論進行有效的傳承已經迫在眉睫:隨著第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名中醫(60年代出生)的崛起,他們的驗方開發顯得非常有意義。[6]
結語
綜上所述,中醫藥現代化不僅僅是自身發展的問題,更是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國際社會和人類健康的需要。為實現中藥現代化、國際化這一目標,我們要走的路很長,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和國際間的相互支持與協作,最終達到全人類的資源共享、文化共享。
相信不久的將來,中藥必將成為世界醫療衛生事業的組成部分。中藥會在新的發展理論和新的時代潮流下發展的更加迅速,融入整個世界的現代潮流之中。
參考文獻
焦廣明 .中藥現代化的含義探析[J].2008,3(6): 342.
蘇 珊 .中藥現代化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環球中醫藥,2008,1(5): 61.
方圣鼎.中藥現代化的思考[J].中草藥,2007,38 (5):641—646.
梁茂新.中醫藥的科學研究[J].科技導報,2007,25 Q2):73.
蔡寶昌 .中藥現代化發展的戰略措施與相關思考[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5(5): 334.
張霄瀟 .中醫藥的定位和中藥現代化方向[J]. 環球中醫藥,2008,1(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