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守琪
摘 要:所謂班班通,就是在每個班級或專用教室裝備基于網絡環境的多媒體設備,即“黑板+投影儀+觸摸電視”等設備。通過局域網絡和閉路電視間的功能相互轉換,使每間教室都能實現上網、演示課件、導播、直播、作業布置、學生管理、班級群聊等網絡資源共享和視頻節目播放。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知識性、文學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教好這門學科,對于學生學習其他各門學科,獲取新的知識有著不可替換的作用,是對學生知識水平、認知水平的整體提高。探究小學語文教學的思想、要求、內容、手段等形式間的縱橫聯系,需要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駕馭教材的核心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班班通;小學語文教學;新課程改革;雙導雙學
“班班通”誕生如同又一次工業革命。上至大學,下至幼兒園;不管是城市學校,還是農村學校,“班班通”工程都已全覆蓋。有了“班班通”的新教學手段,這對廣大教師、學生而言就是解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腦力勞動的過程,讓他們教得輕松、學得愉快。現代教育手段多、花樣也多、形式也多,無論怎樣變都離不開“班班通”的介入。“班班通”走進課堂教學,讓課堂更有活力,更有魅力。它在課程改革中起關鍵作用,把傳統的滿堂灌,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成教學最簡化,提高教育質量最大化和最優化。這顯示出“班班通”的科學性、靈活性和人文性。“班班通”工程實施以來,我是參與者和受益者之一,有很多話語權,利用好“班班通”并結合小學倡導的雙導雙學模式,在課程改革中注入新方法、新理念,必然會開花結果。
一、化遠為近,銘記歷史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具有思想性、知識性、審美性等特點。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熟知程度,對作者的了解,寫作背景感知都存在局限性,只有化遠為近,銘記歷史,利用“班班通”,縮短現實和客觀事物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
人教版五年級《圓明園的毀滅》,這是一篇愛國主義極強的文章,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以及圓明園毀滅的圖片,揭露了帝國主義列強的貪婪和野蠻,舉世無雙的雄偉建筑就這樣化為灰燼。學生怎么知道呢?通過“班班通”剪輯影視資料還原歷史,讓學生化遠為近,了解歷史。借助“班班通”平臺幫助學生由抽象變直觀的雙導雙學,豐富了學生的思想內涵和感情色彩,為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點句子打下堅實基礎。
二、化難點強重點
如今的QQ群、微信群是主要的交流方式,是音頻、視頻的主要載體,不出家門便知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學生成熟比較早,接受事物也比較快。因此,教師要利用好“班班通”這一教學平臺,幫助學生正確樹立文明QQ,文明微信,文明上網,自覺抵制網上誘惑。
“班班通”的使用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靈活性,恰當性。在感知課文內容時,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運用APP課件,縮短教學時間,增加教學密度,化難點強重點。人教版六年級課文“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科普性課文。我們每天都生活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但是我們生活的地球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和飛上太空的宇航員一起,在宇宙遙望地球吧!我利用“班班通”,把地球有關的視頻、科普資料做成APP課件并提出與我們人類相關的問題。
(1)人類是怎樣破壞地球的?
(2)地球受到破壞后的后果呢?
(3)為什么說如果地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
三、化靜為動,美化教學情景
“美育”是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念、鑒賞美的能力、創造美的能力。“班班通”平臺為美育插上了現代化的翅膀,不管是課文《麻雀》《桂林山水》還是《火燒云》等課文,這些課文語言精練、優美,意境深透,而且蘊含著美的因素。教師應該讓學生透過優美的語句與配音的結合,從交替穿插運用的各種不同形式的情景,直接獲得對課文內容的感知、感悟,得到多種形式的審美教育,既培養了審美觀,學生的情感與語言環境也得到了升華。
《鄉村人家》一文中,作者以房前屋后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的時間順序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下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的美好品質。由于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小學生適應城市生活,對鄉村生活缺乏了解,只能化靜為動,美化情景教學。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班班通”平臺,精心剪輯制作APP課件再現課文描述的特有的鄉村風情。通過畫面與文字的結合,情節演示,情感朗讀,學生身臨其境,和鄉下人家一起分享恬靜的鄉村田園風光,讓學習獲得一種美的享受。
總之,有了“班班通”的教學運用,既幫助教師更好地教好語文學科以及其他學科,又能幫助學生形成愛真厭偽、愛善厭惡、愛善厭丑的情感。正確合理運用“班班通”是語文課堂教學質的飛躍,是新課程改革必然需要,是打破傳統的“黑板+粉筆+掛圖”的一次革命,其前瞻性不可估量。“路漫漫其修遠”,從課改實踐中,我深刻地感受到:
(1)必須從大語文觀、新課標、新課程出發,從學情出發,從語文教學整體出發,把“班班通″常態化并做好使用記錄。
(2)必須正確使用“班班通",精心課堂設計,精心制作APP課件,防止形式化,努力發揮“班班通″最佳效能。
(3)必須著眼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