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 要: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是文學殿堂最美的奇葩。古詩詞作為中國獨有的一種文體形式,傳承著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體現著博大精深的優秀歷史文化精神,是中國古代偉大智慧結晶。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詞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大,在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初中語文教學越來越注重閱讀方法的運用。文本細讀作為采用的閱讀方法,更能讓學生對文本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主要分析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文本細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應用策略
文本細讀來源于一種語義學重要流派,是對文學作品解讀的重要方法。它主要是以文本內容為核心,強調文本本身的獨立存在,只在文本中體現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運用文本細讀的閱讀方法能夠打開師生欣賞詩詞的視野,提高對于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有利于古詩詞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對于古詩詞文本細讀的應用探究與現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實際需求是相符的,具有重要意義。
一、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應用現狀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文本細讀在某種程度上是欠缺的。大部分教師依賴于教參資料和網絡教案,缺乏對古詩詞進行獨立賞析和細讀的能力。面對大量古詩詞,多數教師充當了知識的搬運工的角色,機械死板地把教案資料上的解讀內容灌輸給學生。更有甚者根本沒有自己的見解和分析,而是盲目照搬教參上的解析,最后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不高,教學質量低下。這種教學模式本質上是經不起考驗的,阻礙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由于教師不注重古詩詞本身內容,同時也就更別說對文本進行細讀分析[1]。
還有的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為了加快教學進度,對于不在考試范圍的內容根本不講。或者直接根據題目講解粗讀古詩詞,從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學生僅在課后做幾道習題就完成整首詩的學習,再把要求背誦的古詩背下來即可。這種教育視中考為教學目標,把一首首優美的古詩詞變成了一堆無感情的文字,不利于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二、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一)反復誦讀詩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有價值的問題
讀是學習古詩詞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感無一不是讀出來的。學生反復誦讀古詩詞,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在指導詩歌誦讀的基礎上,提出些有價值的問題,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詩意。但這對于教學內容就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對古詩詞文本有著深層次、全面細致的解讀。在文本細讀中要重視“細”,尤其是對于看似不足為奇的地方更加注重,不能遺漏[2]。學生對于許多經典古詩詞已經非常熟悉,卻很容易會忽視,此時細讀就顯得格外重要。在文本細讀中,創設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便可以明確指出學生在理解詩詞上的盲點,便于領悟詩詞內涵。比如:在講解《天凈沙·秋思》,教師可以出問題: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都有怎樣的特點?再如,學習《次北固山下》時,在重點欣賞“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時,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展開想象,這些問題都能使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時候,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創新精神也得到了培養。
(二)還原文本情境,找出矛盾和空白之處
在細讀古詩詞過程中,還原詩人創作時的情景是體會作者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然后從中找出一些矛盾、看似不協調之處,再加以解析。通過這種方式,也許能解決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疑惑,并領悟詩人的獨特情感。如講解杜甫的《春望》這首詩時,如只解讀“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詩人對親人的牽掛和擔憂。然后“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最后兩句表現作者的憂國憂民之心。這樣講雖能達成教學目標,但解讀過于淺薄,不利于學生對詩人形象的深度把握。倘若我們能還原當時的情境,就不難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原來,安史之亂中,杜甫聞肅宗繼位,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被困長安。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再見眼前一片慘景,內心焦慮,青絲變成白發,于無聊苦悶之時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從頭發的變化,學生感到詩人內心的憂愁和痛苦,更加體會到詩人憂國憂民、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三)文本細讀中靈活運用比較法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有許多古詩詞單獨孤立起來看,其自身特點很難發現,從而使學生不容易理解起來,這時,引入比較手段來學習古詩詞就顯得十分重要。比較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同類型比較,另一種是不同類型比較。同類比較較為簡單,異類比較需要的抽象思維邏輯難度較大些。比如:王安石《登飛來峰》與杜甫的《望岳》,二者同樣表達的是登高之作,但是風格上存在一些差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表達作者高瞻遠矚、不畏困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壯志。而另一首中杜甫盡管考場失意,但他年少氣盛、血氣方剛,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文本細讀的應用,首先在細讀中精心創設問題,明確學生理解詩詞的盲點,其次,不能脫離文本的整體性,最后要靈活運用比較手段,促進學生在細讀中理解作者情感,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古詩效率的
提高。
參考文獻:
[1]曹年國.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文學教育(下),2018(11):122-123.
[2]趙瑋.淺談“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7(78):36-38.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