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飛 祁小虎
摘 要:在新課程教學標準的要求下,強調提升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構建歷史學科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合理運用課前預習,課中問題導學,課后拓展延伸等教學手段,有效滲透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歷史核心素養。以人教版“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為例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歷史核心素養;教學實例
“歷史就是死記硬背”“我們學歷史大多是為了考大學”。這是筆者在高一開學第一課的教學調研中,大多數學生的心聲。這說明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為了中考,部分歷史教師采用以知識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其余的課堂時間主要是背誦、默寫知識、刷題。這就導致了歷史學科本位的缺失,學生史料實證能力欠缺,歷史理解能力低下等問題。以上問題既說明新課程改革的復雜性,舊的思維和習慣仍有很大影響,又反映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基于核心素養的滲透非常必要。
中共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7版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也指出:“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選官用官制度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歷史核心素養有效滲透離不開教師對教學的縝密思考和精心設計。
一、講解引入,創設教學情境
引用唐太宗:“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得出政治的關鍵在于人才,人才的關鍵在于德行、學識。大量賢人被任用,是唐貞觀之治出現的重要原因。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這就使得國家需要大量的官員來參與治理政務,所以,如何選拔官員成了歷代統治者面臨的難題。追溯中國古代歷史,歷代王朝統治者是如何選拔人才、治理國家的?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是如何發展變化的?古代官制的演變對當今社會的人才選拔有哪些啟示?
二、通過課前預習,挖掘課本知識,構建高效課堂
課前教師設置以下表格,整合學習內容,將課本知識體系化、結構化。課中教師通過檢查預習情況,理清選官制度的發展脈絡。從中滲透歷史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的教育。唯物史觀是諸素養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時空觀念是諸素養中學科的本質體現。教師強調說明此表格的局限:每一時代并不完全只有一種選官制度,而是多種并存,共同選拔人才。例如,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變法,網羅人才,選士制度也呈多樣性特征,有重金招聘,有賢者薦賢,也有獻策自薦如毛遂自薦。
三、拓展歷史史料,營造多樣化課堂教學形態
(一)漢代的察舉制
察舉制源于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首領的民主選舉(禪讓制),“選賢與能”漢初具體形成,但彼時尚未形成定制,直至漢武帝時,才漸趨制度化。教材對察舉制表述簡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產生種種疑問:漢代的選官標準與社會現實有什么關系?察舉制對后世的選官制度有何影響?為了在主干知識的講解中滲透上述問題,筆者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以下兩則史料。
材料一:“舉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漢書·惠帝記》
材料二: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當時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但有高下爾。此后,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學生通過閱讀材料一,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西漢皇帝對于孝行的重視及推崇,學生思考得出:西漢重視孝行的選官標準是由社會現實決定的。通過閱讀材料二,使學生明白在科舉制之前已經出現通過對策考核人才的制度,考核并不決定取舍,只決定高下,為后面講解科舉制奠定基礎。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察舉制的變化,筆者又引出以下兩則史料,以剖析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
材料三:鄧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長官48人,其余官職不可勝數。弘農楊氏四世為三公,汝南袁氏則四世五公。——《后漢書卷四六鄧禹傳》
材料四: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兩漢·佚名《桓靈時童謠》。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材料四說明,察舉的科目很多,主要是孝廉,其他的科目如秀才、明經、賢良方正等。以上兩則材料反映了察舉制的弊端,東漢后期,社會動亂,以官舉士,弄虛作假等現象不斷發生,難以選拔到真正的人才。魏晉南北朝時期,曹丕接受陳群的建議采用九品中正制,選官權力被世家大族所掌控,這一制度最終演化為以門第作為選官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察舉制的繼續。那么到了隋唐至明清,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
(二)關于科舉制
教材主要講了隋唐初創以及歷史作用,為了展示其對舊制度的繼承和創新,筆者適當增加相關史料。為了幫助學生全面認識科舉制,以及宋、明清兩個階段的對科舉制的評價,筆者做了如下設計。
唐長孺在《南北朝后期科舉制度的萌芽》一書中指出:“南北朝后期的舉秀賢和南朝的明經射策,從考試內容上特別是從放寬門第限制上看,已經為唐朝科舉制度開辟了道路。”說明科舉制淵源于漢朝的察舉制。隋唐時確立,以分科考試選舉官員。希望學生能夠在辨別史料作者的意圖上利用史料。
科舉制的內容分散在不同的章節中,因此有必要以時間為序,對科舉制產生、發展、演變進程中的歷史大事進行整合。教師給出科舉制演變五個階段:(1)隋朝—形成;(2)唐朝—發展;(3)宋朝—完備;(4)明朝—僵化;(5)清代—廢除。通過學生課前探究展示科舉制發展的脈絡流程,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材料五:“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然唐時猶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2016江蘇歷史高考題
通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科舉考試程序和唐朝相比更加嚴格和規范,為了防止科場舞弊,宋代采取糊名法、鎖院、謄錄等措施,將考官與考生隔絕,真正做到“一絕文字而已”。教師補充宋朝的寬松的社會環境,科舉沒有出身門第的限制,所以,宋代是科舉制發展的關鍵時期。
材料六: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清·顧炎武《日知錄集釋》
利用以上材料得出,明清考試內容僅限儒學,形式八股取士,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人才,打擊進取精神和創造意識。阻礙科技和社會的進步,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歷史解釋要求學生面對歷史問題,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由辯證地評價科舉制,引出辯證看待歷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科舉制的評價,引用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考試制度,是中國政治制度中一項比較重要的制度……中間遞有改革,遞有演變,積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聰明智力……直到晚清,西方人還知采用此制度來彌縫他們政黨選舉之偏陷,而我們……一口氣吐棄了,不再重視……那真是一件可詫異的事。”明末以來尤其是清朝廢除科舉制之后,對科舉制的負面評價要多于正面評價。在學生的邏輯中很容易形成“因為科舉壞,所以科舉被廢除”這樣的觀點,因此在教學中,需要通過展示材料引導學生糾正這種片面的認識。“明鑒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從中培養學生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
(三)古今聯系,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生學習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巧妙引用十九大報告關于人才觀的結束語“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最新的選人用人思路清晰展現,這與古代傳統標準既一脈相承又有所創新,高中生作為祖國未來事業的接班人,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清楚知道新時代的祖國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四)學習評價設計
請你參考本課所學和課堂討論,查找相關資料,寫一篇《我看中國古代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的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表達清晰,書寫規范。以開放性的論題,考查學生對于核心素養的內化。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相聯系,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家國情懷。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每個人既是社會的一員又是歷史的組成部分,應該以史為鑒,創造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M].北京:三聯書店,1959:131.
[2]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聯書店,2001:90.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