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麗
摘 要: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善待課堂中的“旁逸斜出”,充分利用這些生成性教學資源,牢牢把握動態生成,引起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讓課堂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充滿生命活力。在執教《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時,巧用嘉峪關市的文化旅游資源——嘉峪關城樓,讓學生聯想登嘉峪關城樓所見及相關背景、人物經歷,揣測作者的登樓所感,深刻體會辛棄疾慷慨悲壯的家國情懷,在課堂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寫詩寫文,心系一帶一路、家國發展,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加深了學生對本課情感及登高詩歌、家國情懷的理解。
關鍵詞:本地資源;下水詩文;意外生成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第六課《辛棄疾詞兩首》中的一首。幾輪教學中,我發現由于本課典故較多,學生在理解詩詞內容上頗有難度,也不喜歡這首詞,更不用說深刻體會作者悲壯慷慨的家國情懷與掌握詩詞的鑒賞能力了。因此,我在這次教學中將“激發學習興趣、體會家國情懷”作為學習目標,在講解完本課相關的典故及情感后,我設計了一道拓展題。
登高生愁、登高感憂已成為一種傳統文化模式。登高常與悲秋、傷春相聯系,或發思古之幽情,或懷人思鄉,或多家國身世之慨嘆。登高題材詩歌大多數采用壯士登臺、思婦憑欄、游子登樓、文士悲秋等幾個固定的寫作程式進行構思布局。盡管各個時代的詩人際遇不同,所感各異,然而登高抒懷遣憂都是一致的。形成了一種覺秋風而悲歲暮,聞寒蟬而嘆余生,見落日而起鄉思的模式化的人文心態。
同學們作為嘉峪關人肯定登上過嘉峪關城樓,遠眺蒼茫戈壁,你又作何感想?請借助聯想和想象,選取一定的意象,營造一定的意境,表達胸中情懷,請寫一寫。
隨后,我寫了一篇下水詩文:
登關城有懷
霜雪關城胭脂林,白發祁連碧波眼。
啾啾燕鳴瀚海響,悠悠絲路駝鈴連。
逐日鐵軌連穹宇,奔月嫦娥探九天。
一帶一路強國夢,千年戈壁煥新顏。
我本以為自己寫得還不錯,但當學生讀出他們的文章后,我既為自己寫的詩文羞慚又驚喜于意外的課堂生成,也許是因為寫的是身邊熟悉的嘉峪關城樓,也許是因為學生對文本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們當堂寫的文章出奇得好!
學生當堂作品展示:
學生魏××:
歷史的車輪滾滾碾過,大自然的沖刷給這片土地蒙上了神秘的面紗。站在這里,仿佛能看到金戈鐵馬、狼煙四起的戰場。保家衛國,沖鋒陷陣,無疑是每個英雄內心揮之不去的家國情節。英雄老矣,壯志難酬;國土不復,涕泗橫流。那沙漠、落日以及陣陣駝鈴聲,無疑不使每個愛國志士想到揮灑滿腔熱血。
我想,這一生,為邦、為國、奉命、獻身,每個志士都心甘情愿。想到這里,不禁被感染。歷史總是給人無限遺憾,縱使無力實現報國之志,但那一腔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也足以讓人動容!
學生周×:
我撫摸著城墻古老的傷痕,顆顆沙粒撫過我的臉龐,我仿佛聽見他在訴說,訴說著古老的歷史和昔日的輝煌,我倚著城墻,我聽見了,他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戍士,用自己全部的力氣擁抱著我,他的心跳已不像早年那樣鏗鏘有力,他在用心跳向我們訴說:再輝煌的建筑都將成為歷史,再有作為的人也抵不過歷史長河的洶涌波濤。我寧愿相信霍去病的馬蹄帶走的是一縷煙沙,而不是曾經的輝煌;我寧愿相信左宗棠踏過的是一片沙土,而不是滿腔的悲戚荒涼……
學生劉××:
登高
料峭春風寒九天,亙古城墻對愁眠。
漫漫長路心自遠,茫茫戈壁壘西邊。
天地蒼涼狂風卷,吾心悲戚無人憐。
今朝有淚今朝灑,待到夢魂歸故園。
學生馬××:
我踩著石階緩緩地往上走,指尖撫過斑駁的墻壁,我分明望見了,望見了“挽雕弓、射天狼”的辛棄疾,望見了“上馬擊狂虜,下馬草軍書”的陸游,望見了“提攜玉龍為君死”的愛國戰士……西風呼嘯,戰旗獵獵,他們馳騁在飛沙走石的戈壁,他們的不甘、他們的怒吼、他們的報國無門,與黃沙一起消失在歷史的天空。往事如煙,但看今朝,古老的城市又迸發出新的生機,“一帶一路”的開創者,誓要讓這黃沙古道再現輝煌,讓戈壁明珠更加閃耀,高鐵直通海外,商貿往來不絕,振興中華,舍我其誰!
學生黃××:
曾經在這里,同樣的蒼茫戈壁,同樣的邊城古關,鼓角聲聲,黃沙漫漫,戈聲相擊,鏖戰激烈,尸橫遍野,“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在這“天下第一雄關”的城墻下,不知掩埋著多少戍士的白骨。在那地平線與天的交界處,“聽風沙呼嘯,駝鈴敲古道,古鎮酒旗飄,夕陽掛樹梢,檀香裊繞,說書人響板敲”。絲綢古道鑄就的歷史輝煌,一帶一路展望的邦國復興,讓身在嘉峪關的你我熱血沸騰、斗志昂揚,相信關城即將迎來新的繁盛!
……
辛棄疾的憂國憂民情懷觸發了學生在和平時代渴望地區發展、國家富強的愛國情懷,學生當堂寫出的文章《登嘉峪關城樓有感》把詩文中的“家國情懷”轉化成發展家鄉建設祖國的愛國情,深切展現他們在“一帶一路”戰略下發展鋼城經濟,助力中國夢的斗志!這說明學生讀懂了本課作者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更懂得了新時代的愛國情是助力國家發展,民族富強。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關注課堂生成,筆者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從鑒賞遷移到寫作,將“彈性靈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意外”等生成性資源即時捕捉并合理地納入課堂,從而真正讓課堂教學呈現靈動的生機和跳躍的活力,充分發展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的下水詩文示范效果良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深度思維能力,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一步步走進了詩歌情感的內核。
參考文獻:
[1]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M].岳麓書院,2003-10.
[2]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M].中華書局,2002.
[3]裴登峰.古典詩詞中的登高主題及創作緣由[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