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飛
摘 要:語文學科本身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特點,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石,可以說是“百科之母”,因此,鄉鎮區域內語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鄉鎮區域內從事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多年,對鄉鎮區域內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開展相關的調查與研究,努力尋找提高鄉鎮區域內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的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師;專業發展;有效途徑;策略
近年來,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持續“升溫”,促進了學校各項工作的不斷變革。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僅供大家參考:
一、“學”字當頭,勤練內功,為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源頭活水”
教師良好的專業素質并非學校教育而來,而是要通過教師不斷地學習才能獲得。2013年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明確提出教師要“終身學習”,把教師的學習上升到了教師職業道德的范疇,進一步強調了教師學習的重要性。鄉鎮區域內的學校因為所處的學校語文教師比較少(有的學校語文教師只有3~4人),學習資源比較缺乏,所以,語文教師的學習一般是通過學校組織來實施。這時,語文教師學什么?怎么學?顯得尤為關鍵。筆者所在學校總結出了“三步學習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步,開學初,學校要求每一位語文教師選擇一位國內比較著名的語文教育家作為“師傅”(如竇桂梅、魏書生、于永正等),明確“跟師傅”的期限,以1~2年為宜,學校登記備案,作為教師業務考核;
第二步,學“師傅”的教育模式。教師自己通過購買課堂實錄光盤、網上下載等多種方式搜集“師傅”的課堂視頻,反復觀摩,積極改變自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
第三步,學“師傅”的教育專著。(1)開學初,每一位語文教師自己選擇一本自己“師傅”的教育專著,上報至學校登記,學校統一進行購買;(2)學校將所購買的書籍分發至教師手中,教師開始閱讀;(3)學校每周定期開展讀書分享活動,學校檢驗教師讀書成果;(4)學校業務處將教師在讀教育專著中的收獲收集起來,形成教師讀書隨筆;(5)將教師的讀書隨筆(收獲、心得和感悟等)收集起來,學習期末匯成冊,并下發至全校師生手中傳閱,開展二次讀書活動。
經過幾年的學習活動開展,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沒有教育教學專業理論的支撐,是肯定不行的。教師通過“學名師”活動,實際上是在與名師對話、交流,是一個拜名師、學名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專業化知識不斷積累,為自己的專業化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
二、“練”字為主,扎根課堂,為語文教師專業發展提供“軍演舞臺”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是教師育人的主渠道,更是教師將理論聯系實際的“軍演舞臺”,是教師專業發展成果最終呈現的地方。首先,學校每一學期要求語文教師根據自己學習“師傅”的情況,上一堂公開課,不要求多,一堂就可以了,但必須是精心準備的;其次,學校組織相關專業的教師進行聽課,聽課教師最好是分類,聽課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層面進行分析這堂課,學校要做好相關記錄;最后,教師根據相關記錄,跟“師傅”課堂實錄進行比較,二次備課,再上課,學校再組織教師聽課。這樣不停地循環,直至達到上課教師自己心中的標準。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不斷“軍演”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將所學的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內化于心的過程,是對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新認識和提高。
三、“研”字為輔,申報課題,讓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成果“錦上添花”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教師隊伍素質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走上了課題研究之路。實際上,語文教師的課題研究不僅關系到教師專業化成長,還與教師的職稱評聘密切相關。這是教師非常不錯的選擇,也是語文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載體。學校要充分發揮課題研究這個載體的杠桿作用,大力提倡語文教師搞課題研究,走教師專業化發展之路。但在鄉鎮區域的許多語文教師對“課題研究”認識不到位,讓課題研究充滿了神秘感和恐懼感,望而生畏。我認為學校完全可以提出“問題即課題”的校本教研模式。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反思,發現并提出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學校將這些問題集中起來分類,將分類好的問題再通過集體討論并形成“課題”。然后,學校再分工,教師再合作,這樣可以一起打破“課題”的神秘感和恐懼感。這樣的課題研究既不脫離學校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又能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研究起來,有血有肉,有根有據,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而且,在課題研究中,語文教師就所教學的語文學科而言,無論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還是工具性,與其他學科相比較,選題更加廣泛,研究內容更加新穎,思想教育層次更加深刻。個人建議,鄉鎮區域內語文教師一年至少要自己主持研究一個課題。
在歷史的長河里,教師一直肩負著時代的使命、民族的復興。教育大計,教師先行。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是當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廣大鄉鎮區域的語文教師將是專業化發展“大軍”中不可缺少的“主力軍”,也是存在困難最大的“部隊”。我相信,只要廣大的鄉鎮區域的語文教師努力尋求自我突破,不斷創新,大膽嘗試,便不會辜負時代的使命。為鄉村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定會桃李滿天下。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