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登峰
摘 要:高三學生在經歷了十年寒窗苦讀,等待的就是高考能金榜題名。高考承載了眾多家庭的期望與幸福,事關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高三學生的心理壓力較重,有的學生會出現消極、抑郁、暴躁、自暴自棄等負面情緒。作為高三班主任,幫助學生減輕心理壓力責無旁貸。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也要對癥下藥,首先明確何為心理壓力,其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做了充分的準備才能采取適當的方法為學生減壓。基于此,提供了一些減壓的方法和建議,希望對廣大高三師生有所幫助。
關鍵詞:心理壓力;高考;減壓方法
一、什么是心理壓力
心理壓力,顧名思義是心理不能承受之重?!皦毫Α痹谛睦韺W上的概念最早是1936年由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漢斯·薛利(Hans Sely)博士提出來的,他被業界尊稱成為“壓力之父”。壓力也是一種應激反應,是人在某種特殊的狀態下所產生的變化,人面對已經發生或還沒有發生的真實的或者虛幻的事情,心理所做出的一種特殊的反應被稱為心理壓力。
二、心理壓力產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長的態度和教育方式影響著一個家庭的和諧程度。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塑造有格外重要的影響。如果家長積極樂觀,性格平和,孩子往往也會遇事不驚,彬彬有禮,面對困難和壓力能夠積極調解。如果家長性格火暴或者處事消極,孩子在面對壓力時則會表現出慌張、驚恐、玩世不恭的態度。除了家長的性格特點能夠影響孩子之外,面對學習時,家長的態度也是學生心理壓力產生的關鍵。
2.學校因素
高三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因此學校的環境是關系到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高中生的性格可塑性極強。學校對學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校風、校紀、學習條件、生活條件、學校的規章制度、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方面。這其中校風和班風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一個良好的學風能讓師生之間和諧相處、相互鼓勵,這樣才更有利于高三學生面對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
3.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教育,這些因素對一個人的生存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生活當中種種消極的思想和情感,侵蝕著學生的心靈,電子產品和現代化社交平臺的出現。除了給大家帶來了便利的學習生活之外,同時也使許多不健康的因素影響著青少年,高中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防患于未然是班主任的必要工作之一。
4.個人因素
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其思想、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差異導致了他們在面對困難和心理壓力時所采取的措施和調節方法也不相同。青春期是使個體社會性的發展走向成熟的時機。生理發展趨于成熟,但是心理發展表現出相對落后的狀態,這種生理與心理發展的不同步。他們在異性交往方面處于朦朧懵懂,甚至憧憬的狀態。面對高三繁重的課業和學習壓力,為了逃避這種壓力,常常會出現早戀的情況,這也是一種不正當的減壓方法。這種方式往往會帶來不良影響,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不利。
三、減輕心理壓力的方法
1.溝通法
這里的溝通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也包括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溝通與傾訴是疏導壓力最好的方法。師生之間的溝通有利于拉近師生關系,可以讓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壓力進行針對性的疏導。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是和諧家庭關系的前提,也是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必要措施。學生的傾訴更是一種減壓的方法。班主任可以讓教師、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與這次談話。讓學生有一種幸福感和依靠感。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2.鼓勵法
同學之間互相分享成功的經驗和學習方法,既能夠減輕競爭感,也有利于共同進步。相互鼓勵能夠緩解學生狹隘的思想,培養他們積極向上、豁達樂觀的健康情緒。分組學習不僅能夠拉近學生之間的關系,同學之間一句鼓勵的話也能夠幫助他們緩解心理壓力,培養了他們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優良品格。
3.師生結對法
高中三年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喜愛和崇拜的老師,我們抓住這一現象與任課老師進行溝通,然后讓師生結對,教師可以從生活和學習方面對自己結對的學生進行幫助和指導。任課老師的參與減輕了班主任的負擔,同時也與搭檔的學生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4.運動減壓法
運動不僅能夠保持身體健康,還有利于個人的精神衛生,緩解學習生活所帶來的壓力,讓人能夠始終保持一種和平的心態。因此,學生在學習之余進行適當的運動和體育活動,有利于緩解內心的心理壓力,使其形成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來應對高考。
5.適度遠離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的不科學,不正當的使用,不僅為學生傳授了負面的價值觀和情緒,同時也占用了學生的學習時間。適度地、有限制地使用電子產品是學生學習之余放松的一種方式,但要注意把握尺度。臨近高考,這樣的情況之下,適當地遠離電子產品,不僅能消解學生的緊張情緒,同時也能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進行復習。
參考文獻:
[1]邵旭東.淺談高三學生的心理壓力及其應對措施:以一次高三學生心理問卷調查分析為例[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11(11):175-176.
[2]何海招.高三班主任調適學生心理壓力的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10(29):388.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