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婕
摘 要:學生害怕寫作文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解決這個問題,認為還須以“激勵為主,多管齊下”:以多種激勵方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鼓勵學生深入生活、豐富體驗;引導學生博覽精讀、積累知識。只有通過各方多種努力,才有可能讓學生從寫作中找到自信和樂趣。
關鍵詞:中學作文;激勵性教學;語文教學
教師的教育方式關系到學生的寫作動力,治療“厭寫癥”的“厭”,就要增強學生寫作的信心和興趣。
一、激勵為主:用正面之語,激作文之趣
激勵性教學旨在通過各種激勵方式,激發寫作興趣,解決動力性困難。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教學的激勵機制,把學生的學習潛能轉變為現實的學習能力。
(一)內部激勵與外部激勵相結合
首先,學生要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歸因理論”就是引導學生能將自己的行為做正確的歸因。從學生心理上,攻破“寫作難”的心理暗示,導向可學、可提高的自我激勵。
(二)有形激勵和無形激勵相滲透
有形的激勵有多種表現,比如:物質獎勵、作品張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到學生的進步,對優秀的習作張貼公示,用榜樣的力量形成作文的向上牽引力。
如果說有形的激勵是對寫作過程與結果的處理,那么無形激勵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寫作前。無形的激勵有言語的表揚、感知的能力培養、寫作興趣的形成……口頭的言語表揚或是肢體語言的肯定,都是一種無形而有力的鼓勵。
(三)激勵性教學應從低級到高級遞進
寫作主體的水平有高低之分,相對的,激勵也要有層次區分。對于初學者,旨在激勵其寫作興趣,關注文章的整體表達是否通順而不必糾結于細節。等學生已有一定的寫作興趣時,這時候再指出文章的不足,即“先放后收”讓學生通過對文章的修改來提高寫作水平。寫作文跟改作文是不能分開的,作文的評改形式應多樣化,讓學生互評、自評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辦法。
高級激勵針對的是有一定作文功底的對象,有一定作文水平的學生此時不再滿足于口頭的表揚鼓勵,更需要的是體會到寫作給他們帶來的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因此,征文比賽或發表都是有利于刺激學生獲得寫作成就感的。
(四)因材施教,激勵方式因人而異
在作文評講上,以表揚為主,對一般習作中的可取之處也要表揚;對學生習作的思想多點包容,避免將自己意識形態的東西強加于學生。
針對不同的學生,激勵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就適合教師運用批評式的教育形式,讓其臥薪嘗膽之后奮起。但是,這樣的負面激勵是特殊的,也應該是適度的。
(五)構建作文激勵機制
“作文是一種綜合性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過程,光靠一味灌輸、被動練習是不能奏效的。”[1]采取激勵性教學,應借系統的機制對學生施加影響。激勵機制應該從多個角度進行,縱向上深入,橫向上豐富,用各種刺激來啟發和激勵學生。
題目要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時代特色,好的題目應該是大家都有話可寫。作文題目主要有四種形式:命題、半命題、自主命題、材料。平時的作文練習可以采用自主命題式或老師給定幾個題目自選,借此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
作文是一門課程而不是一項作業。積極開展有益的寫作課,啟發學生的寫作思路。教師應該在適當的時機布置作文。比如,學習到《春》,可帶學生戶外踏青,啟發學生聯系身邊的自然美景,水到渠成地引出寫作對象。
開始作文練習時,適當放寬分數限制,讓學生樂于進取。常評佳作能在班級中形成榜樣的力量,獎勵優秀激發學生力爭上游。將優秀作品推薦發表,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評改作文的作用同樣不能小覷。學生特別珍視老師的評語,每次發放作文或周記,都能看到學生互相傳閱彼此的評語。評語應該遵循激勵性、啟發性、針對性、落實性的原則[2],讓評語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二、多管齊下:引源頭活水,澆寫作之花
(一)改變教學觀念,重在激發興趣、培養能力
寫作教學不應只為了分數服務,應試的考場作文只是一時的成績提高,然而對學生一輩子的言語表達卻無激勵性的良好作用。文字的抒發是生命個體一生的需要,教學活動不應該為了分數而短見地扼殺學生的創作激情,應重視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真正的寫作能力培養,讓學生受益一生。
(二)引導學生博覽精讀,積累寫作素材
學生要有“好學”的心態。要寫好作文,單靠教師的激勵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的配合和努力。平時的閱讀和積累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教師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傳授獲得知識的方法,學生僅憑教師的知識來源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學生自己多閱讀,用所積累的知識在課堂上與教師完成思想的碰撞。
(三)鼓勵學生深入生活,豐富經歷與情感
我國自古以來就存在“閉門造車”現象。學生因為閱歷的不足,只能通過自我幻想來虛構真實的感情。作文“假大空”在所難免。應鼓勵學生深入生活,豐富經歷與情感。
中學作文“厭寫癥”是普遍的現象,治療這一癥狀需要各方的努力。激勵性作文教學從心理上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解決學生寫作的動力性困難。同時,寫作的主體在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學生的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邵名尉.建立作文教學的激勵機制[J].語文教學通訊,1994(6).
[2]馬正平.中學寫作教學新思維[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0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