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志成
學校體育課程正式命名為《體育與健康》的變化,說明身心健康是體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而在一線教學過程中,健康教育沒有形成科學規范的課程體系,教學過程不落地,造成中小學生健康知識知曉率下降,對健康的認識不夠明了,行為認知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小學生形成科學的健康理念和生活習慣。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選定區域內某小學四年級310名學生,某中七年級520名學生,跟蹤調研;結合實際,制訂實施方案,經過一段時間實施后,通過問卷調查、現場調研、觀察和訪談等方法,獲得研究數據,檢驗學生對實施體育與健康“5+X”健康教學后,產生的變化。
二、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健康教育教學課時安排及授課不規范
調研涉及的6所中學和12所小學均因天氣原因無法進行體育外堂課而設置健康教育課,部分學校課時安排隨機性比較大,課時設置和授課內容也不規范,不能因地制宜,將健康教育“落地”。
2.家庭健康教育薄弱
調查表明,現在家庭關于孩子的健康教育觀念淡薄,不能夠樹立正確的健康教育意識,不重視子女的健康情趣,忽略了培養子女的良好習慣,缺少與學校的溝通配合,普遍地造成了家庭健康教育的不合理化。
三、體育與健康“5+X”健康教學模式構建
1.制訂地方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健康教育部分實施方案,建立“5+X”健康教育模式
根據調研結果分析,結合課程標準和教材,形成地方健康教育實施方案,建立“5+X”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體育課時中每學期安排5節課,從運動參與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三個方面進行健康知識傳授;“X”是指利用體育課、國旗下講話、黑板報、宣傳欄、校園廣播等多種方式進行健康知識的傳授;另外,在假期中安排健康知識的自主學習,強化健康意識的影響力,通過學校、家長、學生的聯動,形成“三位一體”的健康教育機制。
2.固定教材、注重學段、科學分層、系統規劃
根據教學需要,選用2009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健康教育》為地方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結構、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認知程度,分為三個階段:(1)小學一、二年級,以培養健康認識為基本內容,拓展最基本的健康行為習慣;(2)小學3~5年級,以養成教育為基本內容,拓展培養科學健康觀念;(3)初中6~9年級,以科學健康觀念指導實際生活為基本內容,拓展運動傷害預防和處理。
3.構建“體育課+校內資源+假期作業”為實施主線的健康教育框架,創建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圍
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和實施方案,在體育室外課的教授過程中,同時滲透健康知識;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等資源,普及健康教育;發揮家長會功能,形成“家校一體”的健康教育群體;每年寒暑假根據學生體測狀況,科學制訂假期體育鍛煉計劃,并在致家長的一封信中強調假期生活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做好“健康生活”與“體育運動”的有機結合,形成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圍。
4.行政教研并軌,強化監督管理,確保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行政方面,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核查,結果納入學校督導考核;教研方面,定期開展教研工作會議,討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實施方案。每學期都要進行學生問卷調查,確保健康教育效果,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
四、實施效果分析
1.對基本健康教育教學結果的分析
從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四次對比情況看,小學對基本健康教學內容知曉率為27.83%、53.41%、67.42%、73.92%;科學健康行為養成率為19.36%、22.54%、37.76%、42.91%;意志品質提升率為35.32%、48.53%、62.78%、71.87%。初中學段,基本健康教學內容知曉率為57.52%、73.85%、84.12%、91.06%;科學健康行為養成率為62.14%、72.83%、79.56%、83.12%;科學健身率為32.08%、43.57%、68.36%、83.59%。由此可見,學生通過學習,在知識、行為、意志品質及科學健身等方面均呈良好趨勢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對健康教育拓展成果的分析
主要從肥胖、齲齒、近視、運動損傷的防護及簡易處理、科學運動的安排與實施、家庭健康體育鍛煉以及常見運動項目的鍛煉價值等方面來進行。同樣采取問卷調查的樣式,從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四次的對比情況看,小學及格率為11.14%、21.52%、33.26%、35.71%;初中及格率為26.32%、33.75%、45.81%、51.53%。由此可見,“家校一體”的健康教育格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五、結語
體育的身體活動性應該在“身心健康”的大目標下統一起來。而實現這個目標,主要是在體育課教學中通過積極地鍛煉來實現身體健康的目的。我們實施的健康教育模式,雖不能涵蓋健康教育方面的所有內容,但已經起到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體育”與“健康教育”相輔相成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世昌,史為臨.淺析新版中學體育教材《體育與健康》[J].湖北體育科技,2011(1):1.
[2]毛振明,杜曉紅,于素梅.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體育與健康》[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方新普,黃文仁.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問題的思考[J].體育科學研究,2004(2):74-78.
[4]王大利,王彩云,馬大慧.體育教學中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與實驗研究[J].運動,2012(21):48-61.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