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丹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開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當前教育的核心內容,在這樣的背景下,有效地推動了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教師在教學中已經不僅僅是使幫助學生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要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理解能力以及性格特點等因素進行數學授課,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解題能力以及良好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就小學數學倍數關系應用題教學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
小學數學應用題練習是檢測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的一種方法,其充分結合實際生活,在幫助學生發現自身存在不足的同時,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小學數學倍數關系應用題是建立在“倍”的基礎上,通過求相關數的倍數,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下文就對小學數學倍數關系應用題教學進行闡述。
一、應用題教學概述
小學生自一年級開始就已經接觸應用題教學了,從加減法開始,到乘除法、混合運算,再到倍數關系等,應用題一直都是學生較為喜歡的一種題型,它與生活緊密相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從而能逐步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二、倍數關系應用題的具體教法
倍數關系應用題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學習起來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掃清障礙,順利掌握倍數題中各個量的關系。
1.建立倍的概念
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可通過讓學生觀察、思考、操作等形成清晰的概念。例如:為了歡慶“六一”,教師組織學生對教師進行布置,總共用了紅色氣球和藍色氣球80個,其中紅色氣球是藍色氣球的4倍,那么紅色氣球和藍色氣球分別用了多少個?
教師可讓學生先進行觀察和思考,找出題中的關鍵條件,引導學生建立倍的概念。題中已知的條件為總數80個,紅色氣球是藍色氣球的4倍,那么可以借助畫線段的形式來進行解題:
藍色氣球:丨 丨
紅色氣球:丨 丨 丨 丨 丨
這樣學生可以直觀地進行觀察,80個氣球一共分為了5份,那么就可以假設藍色氣球個數為x,那么紅色氣球就是4x,列式:x+4x=80,進而得出x=16個,4x=64個,答:紅色氣球64個,藍色氣球16個。此題的解題關鍵就是先建立倍的概念,一個未知數設為x,那么另一個未知數則是此數的多少倍,進而解出答案。
再例如:將一些玩具分給幼兒園大班和中班的小朋友,平均分每個人能分6個,如果只分給大班的小朋友則每個人分10個,那么如果只分給中班的小朋友,每個人可以分多少呢?
在解此題時,可借助最小公倍數,6和10的最小公倍數是30,所有可以進行假設,總玩具的數量為30個,那么30÷6=5人,大班和中班一共5個小朋友,再用30÷10=3人,得出大班人數為3個人,那么小班人數為5-3=2人,再用30÷2=15個,進而得出每個人可以分15個。
2.仔細閱讀,培養解題能力
學生在進行應用題練習時,往往會因為閱讀不清,沒有仔細閱讀題中所給條件,從而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因此,教師要培養和傳授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教師要為學生做出良好的示范,讓學生在閱讀題目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以及手到,閱讀題目時堅決不能丟字、落字、抄錯數字,提高閱讀題目條件時的提取度和精準度。
例如:某所小學全校學生共有933人。全校女生的人數是五年級學生人數的4倍少22人,全校男生人數是五年級學生人數的3倍多10人,那么全校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
在進行本應用題解題時,教師要讓學生仔細地閱讀題目,掌握所給條件的意義,全校女生人數是五年級學生人數的4倍少22人,那么假設五年級學生的人數為x,那么女生人數為4x-22,一些同學可能會出現列式為4x+22的情況,這就是由于不仔細閱讀題目而出現的錯誤。同樣,全校男生的人數為3x+10,列式:
4x-22+3x+10=933
7x=945
x=135(人)
從而得出五年級的人數為135人,那么就得出全校女生的人數:
4×135-22=518(人)
全校男生人數:
3×135+10=415(人)
解題時,教師對出現錯誤的學生,不要進行批評,而是要給予學生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加強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倍數關系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結合實際例題,規范學生的解題思路,加強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構建和歸納總結,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孫大偉.小學數學倍數關系應用題教學初探[J].學苑教育,2016(17):48-49.
[2]吳昭平.倍數關系應用題教學例談[J].教材教法,2008(4):135-153.
[3]崔茗.教學倍數關系應用題的幾項措施[J].江西教育,1991(Z1):71-7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