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娜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逐步推廣和使用,尤其是中國大學Mooc中翻轉課堂教學理論的學習和實踐,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對教學的優化作用,但對信息技術的運用還存在表面化、簡單化的傾向,沒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教學優勢。針對作文個性化學習中教師制作的微課和互聯網環境下選用的微課與作文個性化學習深度融合的策略進行探究,使微課在作文個性化學習中的運用更趨于合理化、科學化。
關鍵詞:微課;語文作文個性化學習;有效融合;探究
隨著中國大學Mooc(慕課)中翻轉課堂教學1.5理論的學習和實踐,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對教學的優化作用。傳統教學注重“信息傳遞”,并把這一學習過程放在課堂教學中,占據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卻忽略了“吸收內化”。翻轉課堂的實施,把教學重心和時間放在“吸收內化”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可以有針對性地備課。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針對學生不懂的內容進行集中講解,以作業形式進行鞏固。
一、微課與語文作文個性化學習有效融合的特征
1.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
傳統課堂小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害怕寫作文,對作文布局謀篇缺少認知的方法,而新模式下小學生是習作的主人,在“觀察—認識—表達”這條作文之路上,學生可抒發獨特的感受,有創新意識,積極參與評價,勇于質疑。
2.教師有的放矢,點撥指導
傳統作文個性化學習中“教師本位”思想占主導。教師不注重教學生寫作文的方法,難以激活學生的生活記憶,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寫,忽視激發學生習作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的過程,經常出現“學生不愿意寫,教師不愿意評”的現象;新模式中教師的角色已由主講者轉變為點撥者,針對學生作文的疑難點進行指導,使學生作文立意思考更深入,各種表達方式的理解更透徹,運用更準確。
3.注重吸收內化,突破難點
在傳統作文個性化學習的重要環節中,學生缺少獨立的思考、消化和理解的過程,結果作文與生活脫節,缺少真情實感;新模式中教師更注重在關鍵環節引導學生對難點進行消化和吸收,解決疑難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寫出立意深遠的文章。
4.激發學生想寫作、愛寫作的興趣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生活猶如泉水,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在小學教學體驗式作文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突破時空方面的限制,教師可以根據需要不失時機地把現實生活中的事情、景物、事物等帶進課堂,營造良好的課堂體驗式作文教學氛圍,提供新穎、真實、鮮活的體驗式作文素材,讓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下進行寫作。通過信息技術的圖、文、聲、像等渠道,營造良好的習作氛圍。如:在教學體驗式作文《家鄉巨變》中,我先播放錄制的微課《美麗的鄉村》,這樣學生就不知不覺地被帶進一個優美的意境之中。課堂上通過巧妙借用音樂和畫面引入,讓學生充分感受課件中的意境之美。有了具體、形象的畫面后,再調動學生平時積累的生活情景、生活經驗,捕捉體驗式作文素材,給學生架起寫景體驗式作文的橋梁。學生在課堂上同時受到圖、文、聲、像等多種媒體的熏陶,如臨其境、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所以,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學習體驗式作文的積極性高昂。教師出示了學生搜集的畫面:一是過去的家鄉,狹窄彎曲的土路,車輛難以通過;破舊的瓦房,草木稀疏,煙囪濃煙,升向天空;孩子們滿身是土;二是現在的家鄉,寬闊筆直的柏油馬路,直達各個村莊,硬化的水泥路,把家家戶戶連在一起;一排排平房、四合院,整齊劃一坐落在村中央;老人、小孩在鄉村游樂場所健身、玩耍、娛樂。這樣,學生不但成功地體驗了寫作過程和寫作結果,而且對體驗式作文產生了濃厚興趣。
二、微課在作文個性化學習中運用的實施策略
1.課前設計——微課內容要關注作文個性化學習中的重難點和學生個體的差異
尋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知識點。微課創始人戴維·彭羅斯說:“微課程是一個知識挖掘的框架,我們將告訴學習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我們將對這一過程進行監督,在設計每一節微課時,根據教學目標的控制原理,教師要慎重選擇知識點,體現教學目標,學習過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文個性化學習之前,我設計了一個播放《點亮微心愿,有你更溫暖》和《愛心傳遞一鏡到底》兩個愛心公益小視頻的環節,讓學生課前觀看,引領學生討論并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愛心行為都能起到暖心的效果?為什么有的愛心卻辦了壞事?怎樣才能讓愛心順利地傳遞下去?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不僅激發了學生寫作思維的火花,有利于學生搜集體現立意的素材,而且拓寬了學生的寫作思路,突出了作文個性化學習重點。
2.課前攝制——遵循實效性的原則
微視頻不等同于教學錄像,它是就某個知識點、技能、案例等微內容的教學課件。其內容聚焦于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析。因此,教師必須能夠很好地把握教學內容,使視頻內容與作文個性化學習內容相契合,制作出切實對學生有用的微課。
3.課堂運用展示——完成師生互動,深化理解知識點
要關注學生的薄弱點和作文熱點,才能使學生有針對性地提高。課堂變成了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
[2]顧明遠,徐福蔭,袁銳鍔.現代教育技術基礎[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