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進梅
摘 要:受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地區教育信息化所處階段也有所區別,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信息技術應用化階段,即在硬件集成的基礎上深化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教育質量。信息技術及相關應用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包括教育領域在內的眾多領域的革新。政府意識到國內的教育領域信息化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推進教育信息化是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師幸福指數的關鍵方式,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信息化;教育公平;教師幸福指數
教育與科技融合是目前的主要趨勢,教育信息化進入新時代。早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要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最近幾年隨著國家的發展,科技教育更是成為熱議的話題,2017年,國家就已明確指出要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2018年的“新政”又屢次釋放出鼓勵發展以培養中小學生興趣愛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培訓;十九大,國家領導人對于精準扶貧做了進一步的強調。作為精準扶貧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精準扶貧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想要完成教育精準扶貧,就要利用大數據作為支持,以教育信息化作為保證。教育信息化不僅能推動教育精準扶貧的展開,還能夠借助教育公平提高教師幸福指數。
一、名師課程資源的共享
名師資源是最為寶貴的教學資源,在基礎教育普及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中,借助教育公平提高教師幸福指數的實現就是讓學習者都能夠接受名師的教育。但是,名師資源較為有效,傳統的教育方式只能保證少數人接收到名師的教育,并沒有真正實現借助教育公平提高教師幸福指數。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就能夠改善這一問題,推動教育公平提高教師幸福指數的實現。筆者認為,可以構建起“視—傳—研—創”的教學模式,讓名師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該教學模式中,名師將教學內容錄制成視頻,并進行大規模的傳遞;學習者通過觀看名師教學視頻,能夠進行學習與分析,拓展學習內容的范圍;結合頭腦風暴,實現個人和集體的創新。在教育精準扶貧中,可以將名師視頻上傳至教育數據中心,貧困地區的教師和學生能夠利用移動端對視頻進行獲取并展開學習。
二、優質學術資源的大規模傳播共享
優質的學科信息資源代表著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水平,是最高層次的信息資源,對于社會發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在推動優質學術資源的大力建設的同時,也要將這些優質資源進行集中的展示。利用教育信息化,能夠構建起一個結構優化、機制完善的學科信息資源服務平臺,讓相關人員能夠享受到平等的、優質的學術信息資源環境。優質學術資源的大規模傳播推動了高層次教育的公平,對于教育精準扶貧來說,優質學術資源的共享能夠提升貧困地區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力;對于貧困地區的學生來說,優質學術資源的共享能夠為當地經濟條件的發展提供支持,讓貧困生能夠在更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
三、利用教育信息化建立教育精準扶貧以及借助教育公平提高教師幸福指數的創新機制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視頻保存與傳輸十分普遍,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起教育信息平臺以及學科信息資源服務平臺也成為可能。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利用教育信息化能夠在滿足貧困地區普通的高質量教學需求的同時,也能夠實現針對性的教學。例如,可以通過相關政府部門的普查與規劃,建立起重點學校+幫扶學校“手拉手”的模式。利用直播技術,能夠讓重點學校的教師對貧困地區的學生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可以安排重點學校中的不同學科的教師,利用直播軟件為幫扶的貧困學下學生進行答疑課程,以每個學科一周一次的方式進行。也可以利用移動端建立起針對性的問答系統,學生將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上傳至系統,教師進行解答后將答案返回學生的終端,實現一對一的答疑。
綜上所述,面對教育+科技的發展,全通教育針對教育科技發展的特征,堅持以信息化、數字化、直播、移動四個方向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科技的發展主要是依托于新時代信息化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因此以時代發展為背景,與時俱進是全通教育發展教育科技的動力與信念。全通教育發展十幾年以后,一直從事與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事業,從最初的線上教育漸漸地升級一系列科技教育產品,保持教育的本質不變,不斷地迭代更新,以創新型的形式為載體,促進教育以更時效,更個性化,更獨具針對性的發展效果呈現給廣大的學子。教育信息化發展對于推動教育精準扶貧、借助教育公平提高教師幸福指數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明確教育精準扶貧的主要任務、確定教育信息化的解決方案、建立信息化平臺推動教育精準扶貧、將移動端作為教育精準扶貧的整體工作突破口、共享名師課程資源和學術資源,促進了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進行,推進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師幸福指數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羅祥君.論教育中新的教育觀[J].畢節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1).
[2]邱京環.創造性人才培養與現代教育[J].西江教育論叢,2002(3).
[3]劉曉青,朱鐵成,陳報南.論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J].浙江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3).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2018年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提升農村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有效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8]GHB0618的研究成果。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