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了解秦統一六國的過程、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以及秦朝的疆域四至點。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閱讀分析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展示“秦始皇陵和兵馬俑”“秦長城”等秦朝文明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評價偉人秦始皇,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難點:對歷史人物秦始皇的客觀公正評價。
三、教學過程
導入:
【欣賞】《大秦帝國》片段,要求學生搜集幾個有效信息點。
【學生】學生提煉有效信息并回答。
【老師】秦朝是什么時候建立的,由誰建立呢?給后人留下了些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共同探究“秦統一中國”。
【展示】課題:秦統一中國。
講授
1.秦滅六國
【老師】從公元前230年起,秦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兼并戰爭。秦王嬴政先后滅掉六國,完成了統一。他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帝國,并定都咸陽。(多媒體展示戰國七雄地圖和秦朝地圖)
請學生按合作小組進行討論:為什么秦國能夠強大起來并最終統一六國?(把討論結果書寫在白板上進行展示)(1)人民渴望統一(歷史發展的趨勢);(2)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根本原因);(3)秦王嬴政采取正確的政略;(4)秦國地理位置優越。
【老師】秦朝疆域遼闊,那么它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呢?請同學們先觀察書本上的地圖上,然后在白板上畫出疆域四至點。
2.秦朝疆域
【老師】用多媒體顯示秦朝的疆域的四至點,提醒學生關注我們廣東所在的南海郡、象郡。
俗話說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嬴政為此也是絞盡腦汁。他召集了多次的廷議,解決下面這個主要問題:
君王如何管理才能讓秦朝千秋萬代?
【學生】各抒己見,找出對策。
【老師】一起來了解嬴政的做法吧。
3.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展示】秦朝行政系統簡表
【老師】秦王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了遠古的三皇五帝,所以他取三皇的“皇”、五帝的“帝”,自己稱皇帝。他還幻想秦的統治能世代繼續下去,自稱“始皇帝”,后代稱二世、三世皇帝,以至千萬世。
皇帝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他在中央設有三個重要官職:丞相掌管行政權,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太尉的職責是幫助皇帝管理軍事;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事務。秦始皇地方上實行郡縣制,郡守和縣令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這樣,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并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全國。這個制度就叫做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以后的歷朝歷代基本上沿襲了這套制度,大家分析一下的秦朝開創的這套制度有什么利與弊呢?
【學生】利: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也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
弊:壓制自由,摧殘人性,容易導致腐敗。
【老師】秦朝除了解決政治上的問題,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以及秦始皇又是怎么解決的呢?
【學生】秦朝在交通、文字、貨幣等方面還存在問題。
【老師】秦統一后,下令大修馳道,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使得陸路交通四通八達。秦始皇還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秦始皇規定以秦制為基礎,統一了度量衡制度。貨幣和度量衡的統一,促進了秦朝經濟的發展。戰國時七國的文字書寫各異,為消除這種差異,秦始皇下令以筆畫規整的“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我們現在的楷書是由隸書演變來的,而隸書又是由秦朝時期的小篆演變而來的。
【老師】請大家思考一下,秦朝文字的統一有什么積極作用呢?
【學生】秦朝統一文字,使政令能在全國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于各地區間的文化交流與發展,最終有利于維護整個國家的統一。
【老師】除了上面所講述的之外,秦始皇還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國家統一?
【學生】北拒匈奴修長城,南統越族開靈渠。
【老師】長城的修建,保護了北部邊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促進了北部邊疆地區的開發。但長城的修建也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是秦朝暴政的體現之一。
秦始皇在征服南方越族的過程中,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
4.總結
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他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統一。在這些措施中,有一些對后世甚至現在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請同學們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縣制、長城、兵馬俑、靈渠、銅錢、隸書楷體……)
作業布置:
撰寫小論文,主題為評價秦始皇。
四、教學設計說明
1.課程分析
本課時講述了秦朝統一中國的內容,突出了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產生的巨大的深遠的影響。本課教學目的是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方法。
2.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比較濃厚,部分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已經積累大量的歷史知識;同時他們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尤其希望了解歷史上著名歷史人物的英雄事跡;部分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歷史比較、分析的能力,因此我們老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創設情境,注重活躍課堂氣氛,以此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教學,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榮曾.先秦兩漢史研究[M].中華書局,1995.
[2]白剛.中國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漢卷[M].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鐘洪濤(1980—)男,湖北襄陽,本科學士學位,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歷史。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