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華 梁玉梅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四年級上冊第37、38頁。
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量角器,角的常用單位“度”和度的符號。
(2)使學生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驟,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
(3)通過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分清內刻度和外刻度上的讀數。
教具準備:CAI課件、量角器、一副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出示一根繩子
問:要知道這要根繩子有多長,你有什么辦法?
生:用尺子量。
2.師:出示一本書
問:要知道這有多重,又該怎么辦呢?
生:用秤稱。
3.師出示一個活動角
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誰能指指這個角的頂點和兩條邊?(指生回答)
板書課題:角的度量
[評析:設疑激趣,激發學生思考:想知道繩子的長度,可以用尺子量;想知道書本的重量可以用秤稱,那么想知道角的大小,該怎么辦呢?引發了學生對新的度量工具——量角器的探究欲望,從而為教學用量角器量角打下基礎。]
二、探索實踐,總結方法
1.認識量角器
[評析:把量角器比喻成迷宮,讓學生在迷宮里找城堡,把隱藏在教材背后的數學概念生動有趣地挖掘出來,誘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
2.認識1°角
CAI出示(如圖)
板書:30°、180°
請同學們拿出兩根自動鉛筆芯,在量角器上擺一個50°的角
(學生紛紛擺角)
[評析:讓學生用自動鉛筆芯當作角的兩條邊,在量角器上擺角這一活動設計很靈活巧妙,妙在其一:鉛筆芯很細,與量角器大小配套,可以準確地擺出各種度數的角,在實物投影下很和諧、很準確;其二:學生擺角的過程已將“中心與頂點重合,”這些測量角的要點運用其中,那么,學生能擺出指定度數的角,還怕他不會量角嗎?因此,這一活動設計可以說是神來之筆。]
3.角的度量方法
師:同學們試著測量教材P37∠1和∠2的度數?可以在小組里面邊討論、邊測量。
學生動手量角,量完后回答:∠1=60°,∠2=120°
師:說說你是怎樣量角的?
生:角的頂點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角的一條邊和內(外)圈0°刻度線重合,看另一條邊指向幾就是幾度。
歸納學生發言后(CAI演示量角的方法)。
師:這兩個角的另一條邊在同一條刻度線上,為什么讀出的度數不同呢?
生:∠1一條邊與內圈0刻度線重合時,讀內刻度上的度數是60°,∠2的一條邊與外圈0°刻度線重合時,讀外刻度上的度數是120°。
4.概括測量方法
通過以上測量活動,大家總結一下,量角的步驟是什么呢?看誰說得最簡單。
師生共同研究后總結:
中心對頂點,
0刻度對一邊,
度數就看另一邊,
始邊在右看里圈,
始邊在左看外圈。
[評析:師生共同討論,總結量角的要點,并把它歸納成朗朗上口的句子,便于學生理解記憶,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輕松活潑。]
5.實際度量,找出規律
小組根據要求進行實驗,量一量教材P38例1的兩組角,找一找角的大小有什么規律呢?
要求:(1)量出每個角的度數。
(2)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3)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量完后匯報。
總結:角的大小與角兩條邊畫出的長短沒有關系,角的大小看角的兩條邊叉開的大小,叉開的越大,角越大。
6.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怎樣量角的大小呢?說一說。
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判斷
①這個角是50°( )
②這個角是130°( )
③這個角是70°( )
2.你能猜出這幾個角的度數嗎?說明理由。
3.做一做第3題
想一想:在量角的時候,角的兩邊太短了,量角器卻很大,該怎樣測量更方便呢?
4.練習四第6題
同桌合作完成并反饋。
本課的練習設計避免了簡單、重復的測量操作,而是把量角的方法蘊含在各種形式的練習之中,特別是“猜一猜,并說明理由”,這道題讓學生在說理的過程中鞏固量角的方法,同時,這種題目還有一定想象的空間,既靈活有趣,又有思維價值。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