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濤
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第七課《節奏與旋律》教學中,我嘗試運用信息技術作輔助,發現學生興味盎然,收獲頗豐。現就信息技術用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技巧淺談一下,權當拋磚引玉,以期得到同行的指點。
一、依據教學內容,巧選視頻導入
新課伊始,我播放《黃河大合唱》的視頻,在高亢的節奏和熱情奔放的旋律渲染下,學生的多重感官被調動。只見學生一邊欣賞,一邊隨著音樂的節奏打拍子。這時,我發現,當節拍不能跟上旋律時,一些學生會自覺不自覺地調整自己的節拍。我立刻想到,“節奏與旋律”和“個人與集體”是多么相似。
音樂一結束,我立刻提問一個學生:“你剛才為什么要調整自己的節奏?”這個學生說,為了適應大合唱的旋律。我說,在集體生活里,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也與音樂的“節奏與旋律”一樣,也要調整個人的“節奏”,以融入集體的“旋律”里。學生從剛才的感受中很快理解了“節奏與旋律”和“個人與集體”的相似性,為打開下面的學習,推進學習過程,起到了促進作用。
巧選視頻“巧”就巧在所選視頻節奏性強,旋律鮮明,貼近學生音樂基礎,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最關鍵的是“節奏與旋律”和“個人與集體”的相似性強,利于學生想象和思考,使導入新課水到渠成。
二、創設教學情境,巧妙呈現故事
本課從生活中選取“阿嬌的煩惱”和“集體中的小群體”兩個典型案例故事,聚焦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我通過多媒體制作,呈現阿嬌媽媽手機上接到3條短信,分別是班級、校學生會和跆拳道興趣班三個集體同時要求阿嬌周六下午1點參加活動,阿嬌分身乏術,十分煩惱。呈現小團體主義的危害,說明融入集體的重要性。
由于課件中的阿嬌形象鮮明,學生容易進入故事情境,使靜態的書本變得生動活潑,避免了老師照本宣科式的解讀,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創設教學情境最重要的是把課本中的故事、圖片通過信息技術影音化、視覺化,把故事還原為生活,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使之觸景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
這里技巧在于呈現故事的時機要把握好,要在學生閱讀過課文,了解了課文基本內容、情感有了一定醞釀的基礎上進行,不宜喋喋不休地闡述理論、鋪陳事實。
三、歸納綜合知識,巧妙練習識記
課堂臨近結束,我利用希沃白板制作的課件“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逐級、逐層呈現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小結,由于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學習成果模塊化,再現了教學過程和主要教學環節,學生在思想意識里很容易把零散的知識穿成串,明白道理,受到教育,自主學習和思辨能力得到提高。同時,我利用無線網絡將手機與多媒體相連,將學生的作業或學習筆記用手機拍攝上傳至大屏幕,很直觀地展示給全班學生,通過互動練習,及時反饋鞏固、內化新知,增強了練習的交互性、趣味性和實時性,讓枯燥的練習變得豐富有趣,使學習更個性、更高效。
此操作“巧”在把所學新知與鞏固練習一體化,“巧”在學生作業上傳大屏后集體研討后便于識記。學習不再是個人的單打獨斗,而是融師生集體智慧于一身,達到最優化。
《節奏與旋律》一課教學成功與巧用多媒體課件是分不開的。如何使用信息化技術,使更多的課堂教學獲得成功,必須一課一課地研究,很希望跟同行共商課堂教學之計。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