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成虎
摘 要:教育要面向未來,站在培養合格公民的高度,作為語文教師,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素質高層次人才,要抓住語文學科的顯著特點,根據課文的教學計劃安排,對教學步驟和訓練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做到寓德于教,在日常教學設計中,時時把德育放在更加顯著的位置上。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小學語文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何做到真正寓德育于正常的教學過程中呢?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嘗試:
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
1.通過感受作者原本的故事情節、情感、語言有效實施德育
我們知道“文道統一”的原則是語文教學自始至終追求的教育目標,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要將語言文字的訓練,段、句、篇、章的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統一于教學過程之中。
語文教師首先要做好選準角度研習課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通過語言文字和段落章句深入挖掘課文思想內容。如小學語文教材《掌聲》一文,講述了一個患小兒麻痹癥的女孩英子,因為第一次上臺時獲得了同學的掌聲而逐步改變抑郁性格的故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綜合運用聽讀、朗讀以及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反復地斟酌詞句,找出重點字詞章句,教師要緊扣內容,層層剖析,通過字里行間間接感受同學和老師發自內心的雷鳴般的掌聲,進而感悟掌聲后面包含的鼓舞人心的珍貴的愛和巨大力量!一位好的語文老師,首先是一位德才兼備的人。語文教學就是要將真善美等優秀美德通過啟發、引導、傳播給學生,將德育點撥滲透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自由的思想天地中啟迪思想,沐浴德育春風。
2.利用課文中典型的藝術形象和思想感情實施德育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秀的課文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德育的良好素材。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講述了少年周恩來從不懂什么是“中華不振”到后來逐漸認識和體悟了“中華不振”的含義,進而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發奮讀書!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熟讀課文,在故事情節推動之下,引導孩子們跟著少年周恩來身臨其境地看到了這樣的畫面:租借地“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的、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進而結合歷史背景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的地方中國人說了不算,就像那位婦女,大家只能握緊拳頭以示氣憤。最后得出結論:只有立志讀書,將來報效祖國,祖國強大了,才不會任人宰割!這樣讓學生明白個人與社會、與國家的關系,領悟到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和意義,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青少年的成長離不開“思想”的積淀,其文化品質和精神境界等非智力因素將是成功人生的重要基石。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 “天下為公”的理念、“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志、“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雅量、“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見賢思齊”“無欲則剛”的境界和“高山流水”般的友誼……語文教師要深挖教學資源,通過綜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產生共鳴,將傳統優秀文化和美德教育貫穿教育教學的始終,為學生的成才發展提供豐富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源泉。
二、利用課外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德育滲透
課堂教學是教師寓德于教的主要場所,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通過舉辦演講比賽、社會調查、學習實踐等一系列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熏陶和滲透。語文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不同題材的課外優秀閱讀書目,養成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充分感受傳統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也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及電視節目,并結合國家的方針和政策及社會時事和社會重要新聞,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引導教育。
俗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目的是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語文教師要立足教育實際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在教給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在情感、道德、價值觀等方面有與自身學習相協調的共同進步。在現代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如何真正把德育與日常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功能,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教學是一門藝術,要求與教育實際緊密聯系,語文教師要緊跟時代發展要求,認真研究總結教育教學中存在的新問題、新情況,革新教學方法,切實改變教學中不重視學生德育的現象。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加強專業理論修養,做好業務進修,為在教育教學中提高自己做好德育工作的綜合素養而不斷學習進步。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都,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本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周鳳林.學校德育頂層設計18問[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張萬祥.今天怎樣做德育:點評88個情景故事[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