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玉
摘 要: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老師總是占據著課堂的主導地位,而學生則是一直一味地接受知識。在這種被動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很難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效率以及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更加無從談起了。課程改革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求教學工作者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因此,花費時間以及精力來研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此展開論述。
一、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是教學工作者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個主要手段,一個好的問題情境不僅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問題思維的鍛煉與提高。在問題情境中學生會主動調動自己所有的知識以及解決辦法,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極其享受,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下面我就以實際的例子加以說明。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基本性質”這部分的內容時,就可以應用合理的問題情境來鼓勵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首先老師在黑板上可以寫出幾個數字:1、10、100,然后老師說:“哪位同學能用等號將三個數字連在一起?”這時肯定能看到學生爭先恐后地進行搶答。有的同學說“給這三個數字加上單位不就行了嗎?”這時有的學生說:“1米等于10分米等于100厘米。”這時又有個學生大喊道:“一元等于10角等于100分。”這時老師可以面露微笑并且給予這些學生相應的獎勵“同學們都很聰明,那么咱們既然知道了這三個數字可以通過不同的單位用等號連接起來,那么同學們知道怎么用一個單位將這三個數用等號連接起來嗎?大家可以進行討論。”之后便可以看到學生熱烈討論的場景:課前有預習的學生可能會想到要應用今天要學習的知識來解決,但是沒有預習的學生可能很難想到。交流時老師給學生介紹一下小數的基本性質,很快學生就都會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的感覺。
二、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目前小學的教學方法中普遍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述法、談話法、參觀法、練習法、實驗法、讀書指導法等,教學方法要使用在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及清楚的學生學習現狀的基礎上。要想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想講究教學手段的合理化應用,既要包含所有的教學內容、目標,也要照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等方面。例如:在學習一些較為抽象的內容時,老師可以采用實驗法教學,通過具體的實驗模擬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個具體形象的認識。再如,在學習一些較為簡單概念的時候,老師完全可以使用講述法,運用簡單直白的語言進行講解。
三、布置合理恰當的作業以及對學生使用科學評價手段
課后作業是鞏固課堂知識的一個重要手段。合理恰當的作業設置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具有實際意義。由于新課標實施以來教育改革都朝著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同時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給學生減負。所以老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要選取精煉的習題,不要一味地追求數量,要重視起作業的質量。除此之外,老師布置的課后作業也要盡量結合當天的教學內容,同時也要注重作業的靈活性及思維價值,與此同時還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對于一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上層的學生,做完課后的作業還會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地補充做一些課外習題;而對于成績處于中下的學生,大多數的時候不會主動地找練習題做,這樣老師就要給那些學習成績中下層的學生多布置一些基礎性的練習題,以防止由于減負導致學習差距越來越大。
四、增設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能力
學生早晚要畢業離開學校、離開老師的,然而離開老師學校之后,還要學習很多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直都是教育者所推崇的教學目標。然而如何才能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呢?我認為,通過適當的綜合實踐活動就是鍛煉學生學以致用能力以及鍛煉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一個很好的教學環節。例如:在學習“多邊形周長”這一部分內容時,就可以準備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課上老師可以給每位同學準備一個卷尺以及一些記錄單等。之后便可以讓學生在校園內進行實地的測量活動。學校有長方形的籃球場、羽毛球場,籃球場有3分線,有圓形的假山水池、有運動場……學生在記錄單上注明每個物體的形狀,并且記錄自己所測量的數據。最后由老師帶領學生對學校運動場進行測量。由于學校運動場是一個由半圓以及一個長方形組成的并且面積較大,學生無法單獨進行測量,多人測量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合作協同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最后學生回到教室,首先老師引導學生對自己所記錄的數字進行歸納總結。學生通過自己動手、自己總結出不同形狀周長的表達公式:“C長方形=2a(長)+2b(寬);C正方形=4a(長);C圓=2πr。”
通過上述關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論述,可以知道課堂教學有效性對于提高老師教學效率以及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老師對其進行全方面的分析以及研究,以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參考文獻:
[1]曹麗花.試論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J].教育現代化,2017(6).
[2]江志峰.把握教學細節,演繹精彩的課堂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