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5月10日文章,原題: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經濟增長乏力導致“銹帶”人才流失加劇 1996年,從一所職業學校畢業后,劉青峰(音)就離開老家遼源——一個位于中國東北吉林省的小城市。當時許多國企職工都在“下崗”。在接下來的20年內,劉輾轉于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從事過多種職業并在2016年創立了自己的在線營銷公司。“盡管競爭激烈,但一線城市有更多機遇”,他說。
中國的“銹帶”——東北的黑吉遼三省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是數千萬產業工人的樂土,但過去20多年東北三省一直遭受經濟增長乏力和不同程度人才流失的困擾,而且二者之間已形成惡性循環。
黑龍江人口外流最為嚴重。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7年該省居民減少46萬,降至3780萬。2015年至2017年,省屬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流出260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占比近2/3。這還不包括同期流出的6.75萬技能型人才。吉林人口直到2016年尚未出現凈流出現象,但在接下來的兩年內就減少36萬;遼寧2015年至2017年減少約20萬。
清華大學教授嚴飛(音)表示,在每年春天的招聘季,一家東部沿海地區的大型民營車企都前往吉林長春,租用一汽對面某酒店的整一層樓招兵買馬。求職者只需提供當月的工資條,該民企就為他們開出三倍的待遇,這也使得該公司出現了大量有東北口音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
1996年至2017年期間,隨著經濟增長隨煤炭資源耗盡而驟降,黑龍江的煤城鶴崗人口已減少10萬。
低房價似乎是“銹帶”招募人才的有利因素。今年4月,鶴崗二手房均價幾乎是北京的1/40。當地媒體稱,鶴崗市公安局今年為新入職員工提供一套新房和一輛車,這是“許多城市年輕人多年來努力實現的一個夢想”。
一些技能型工人也正出于家庭考慮或其他原因從一線城市回到東北老家,而這或將使像劉青峰這樣的商人受益,劉正在尋求利用當地較低的勞動成本擴展其業務。“從宏觀角度看,人口正在外流。但從微觀層面來看,我認為返鄉(招聘人才)是好事,”他在長春附近開辦一家分公司后如是說。▲
(作者SidneyLeng,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