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子璇
摘 要: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以微博、QQ空間、微信公眾號等為代表的自媒體的市場越來越大,其影響力也愈加凸顯。在自媒體普民化、自由化的“威力”下,各種擾亂網絡言論秩序的現象相繼發生,對社會產生一些“危力”。而在這股自媒體的浪潮中,大學生無疑是自媒體的核心用戶。因此,如何應對自媒體信息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所產生的“破窗效應”和“蝴蝶效應”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大學生;自媒體;群體傳播;破窗效應;蝴蝶效應
一、大學生:自媒體信息的使用者和接收者、傳播者和創造者
在當下自媒體盛行的時代,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都擁有并使用自媒體。其中,QQ空間、微信公眾號、微博是大學生使用較廣泛且使用頻率較高的自媒體平臺。大學生通過這些自媒體平臺搜索并查閱工作學習中所需要的信息;閱讀娛樂性強、點擊率高的信息以打發課余時間。除了主動使用自媒體平臺去瀏覽信息外,五花八門的自媒體信息通過自媒體平臺推送至各個客戶端,使大學生成為被動的信息接收者。
同時,大學生也在自媒體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當大學生們瀏覽到自己感興趣或對他人有幫助的信息時,會通過正在使用的自媒體將信息擴散出去,也會通過自媒體平臺發表自己對某些事情的所見所感,或為自己所支持的言論發聲。從這方面而言,大學生不僅僅是自媒體信息的傳播者,也是創造者。
二、大學生群體的網絡生存特性
開放的網絡環境猶如一個大熔爐,吸引和凝聚著大學生參與其中,而自媒體所帶來的便捷也讓大學生不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自媒體信息的多樣化分散了大學生甄別信息真實性和可靠性的能力,在使用和傳播信息時,難免會出現信息失真的現象。同時,大學生使用自媒體的習慣和行為也呈現出趨同性的特點。
使用自媒體過程中,大學生自我立場不堅定,自我思考能力欠缺,極易被他人言論所左右,七嘴八舌逐漸被言論一邊倒所替代,跟風轉發、點贊、評論的現象也愈演愈烈。大學生還利用虛擬的網絡身份,在發表言論時不去認真考慮自己的言行所帶來的后果,且大學生性格沖動、言語隨意成為了強有力的催化劑,導致大學生在還未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時,就發表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的言論。
三、自媒體信息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的“破窗效應”和“蝴蝶效應”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 又沒有及時修復, 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 去打碎更多的玻璃。”[1]自媒體信息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的“破窗效應”會誘使大學生們去效仿,甚至變本加厲,引起極其惡劣的影響和反響。
自媒體時代下的信息傳播速度迅猛,影響范圍廣泛,在給大學生帶來更加快速、便捷的數字化信息時代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不可置否的弊端。其中令人最為震驚的案例為,許多傳銷組織利用自媒體平臺較電話、短信聯系更加便捷、費用更為低廉的特點,通過在大學生群體中大范圍撒網散布兼職、招聘信息,并以高收入、高回報等虛假夸張的字眼賺取大學生的關注。
比如,2011年9月,山東理工大學某院學生鐘某未按時來校報道并告知輔導員自己已在外地某企業實習;2012年3月,鐘某的同班同學張某未按時報道,經與其家人聯系后得知張某跟家人謊稱寒假期間在校準備研究生復試。經了解,張某與鐘某兩人一同在南昌進入傳銷組織。此后,輔導員與家人反復勸說,兩人仍執意不歸。其實大學生傳銷的案例并不少見,而這其中的最關鍵的一點是,鐘某在先進入傳銷組織后,通過自媒體傳播的方式鼓動同班同學張某加入傳銷組織。這種途經自媒體傳播進行傳銷活動的現象,在當時國內尚屬首例。[2]
大學生作為自媒體的主流用戶,依仗身份上所披著的馬甲,用鍵盤暢所欲言,然而大學生眼中的微乎其微卻極有可能引發“蝴蝶效應”,掀起一場網絡暴力的腥風血雨。作為大學生群體中最熱門的自媒體平臺,微博儼然已經成為了激烈的輿論戰場,在評論區經常可以看見各路“派別”的言論激烈交戰。而大學生薄弱的自我意識使其在這場激烈的輿論碰撞中很難保持清醒的頭腦,甚至一些無知愚昧、道德敗壞的大學生不再僅僅滿足于發表自己的言論,而開始在自媒體中找尋充當網絡噴子、網絡暴民的快感。
四、應對自媒體信息破窗效應和蝴蝶效應的舉措及建議
雖然自媒體信息的傳播渠道眾多,但其內容與質量卻難以得到保障,加之大學生群體容易隨波追流、自我思辨能力弱等特點,使得不良的自媒體信息更容易“寄生”在大學生身上,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毒害大學生的思想。因此,如何應對自媒體信息的破窗效應和蝴蝶效應迫在眉睫。
(一)從信息源頭凈化網絡環境
隨著自媒體經濟的蓬勃發展,很多人在不懂自媒體平臺機制的情況下,也想來分占這一塊大蛋糕。這樣的情況難免會出現信息多但質量不高、虛假信息泛濫等現象。因此,治理網絡環境要從源頭開始,抓住問題的根本,進行整頓。
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運用網絡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3]作為運營自媒體的主體應拉緊心中道德的準繩,在杜撰信息時做到有理有據,在擴散信息時不歪曲現實,不為熱度和利潤而跟風轉發虛假不實、影響惡劣的消息,正確地引導輿論,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
(二)切斷信息傳播途徑
中國網民基數龐大,單單只依靠網民的自覺去杜絕傳播虛假不實的信息是很難的,且在自媒體的大環境中,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有待商榷,虛假信息極易通過自媒體客戶端一傳十,十傳百迅速擴散開來,從而進一步引發惡性事件。
在虛假的網絡信息出現時,有關部門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切斷信息傳播途徑,官方則通過正確渠道發布真實信息以堵住悠悠眾口,防止虛假消息進一步擴大,阻止悲劇的發生。
(三)大力建設網絡環境
因為自媒體渠道和內容的多樣化,粗制濫造的信息充盈著整個網絡環境,想要獲取真實可靠的信息變得更難。不良的網絡信息就如污染信息流的垃圾,通過自媒體平臺迅速擴散,污染了大學生的思想,威脅其人身安全。
自媒體平臺應加大對自媒體信息的篩選,實行網絡身份實名制,在事件初始能迅速追溯到信息源頭,將不良言論扼殺在搖籃里。所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為防止“漏網之魚”,我國相關部門應加大對網絡環境的監管力度,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網民行為防止惡意事件走向大眾輿論的風口浪尖。
參考文獻:
[1]潘云夢,卜建華,張宗偉.微媒體環境下當代青年網絡暴力現象的社會心理學分析[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7.
[2]張佳.新媒體與大學生傳銷引發的思考[J].學理論.2014.
[3]丁柏銓."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及其傳播學解讀[J].新聞與寫作.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