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東 姜佩文 李允奇
【摘 要】唐代是我國古代最具活力的一個朝代,統治者非常重視文教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其文教舉措與科舉制度、文學等相結合,唐代的文教舉措以“儒學打底,佛老鑲邊”的思想文化格局為特征。其內容上推動了儒釋道交流與融合,其行為上集百家之所長,這樣的文化思想對現代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革新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高校的思政教學仍然是在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融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秉承著學術交流與多元文化對話的原則,在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中使用多樣化的方法和實效性的方式,以便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文教舉措;唐代;思政教學;借鑒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01-01
唐朝時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無論是科學技術、國防軍事還是文化教育方面,中國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進步。當然,這當中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統治者對科學文化的發展非常重視。在這個最具活力的朝代里,統治階級具有長遠的目光,制定了一系列文教政策并付諸實施。為了推動文化的繁榮和發展,統治者采取了包容的胸懷,促進了各文化思想的交流與融合,將科舉制度與各種文教思想相結合,用文學思想和儒家經典指導統治階級。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我國形成了多元的文化體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了推動統治階級的統治,不同的、多元的統治思想不斷在社會中滲透。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統治中,統治階級根據不同的統治需要,推行了不同的文教舉措來為政治服務。唐朝是整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其文教舉措對現代社會具有深遠影響。研究唐代的教育思想和文教舉措,可以得到一些對現代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啟示。
一、唐代思想格局形成的歷程
一般認為,唐代所采取的文教舉措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儒學第一,兼用佛、道等諸家學說,即:儒、道、佛并用的文化格局。這種格局的形成實際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兼具了現實的需要和折中吸收了此前數百年的遺產,另外也吸收了外來的優秀文化,形成兼容并包的文化鼎盛格局,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及國際交往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
漢朝時期,“無為而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朝代的發展格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得到協調發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價值觀開始出現失控的局面。于是“獨尊儒術”思想開始盛行,儒家思想取代了在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統治階級的工具。儒家思想統治地位的形成,是時代和歷史的需要。在這個時期,其思想理念恰好契合了漢武帝大統一的思想,于是儒家思想在這一時期奠定了在整個封建社會里無人能及的歷史地位。直到東漢后期,政治不斷腐敗,民怨不斷,隨著社會矛盾的不斷突出,儒家思想在國家統治層面開始動搖,儒學思想也在這一時期走向僵化、繁瑣。為了改善這種狀況,一些有識之士對現有的統治思想進行了批判和反思,開始為儒學思想正本清源,以求恢復正統的儒學思想。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儒家思想也逐漸失去獨尊的地位,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沖擊。
道、佛兩教,興起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這一時期,頻繁的戰亂,導致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國家在戰爭中分裂,民不聊生,社會思想混亂,儒家學說的發展也遭遇了極大的挑戰。唐朝初期,人們依然會為了提高自己的出身和門第,杜撰一些歷史的巧合出來。例如李唐黃帝自稱是“神仙之苗裔”,道祖李耳后世子孫,利用李唐皇室與道教始祖李耳同姓的巧合,來提升自己的出身門第。于是在在隨后三百年歷史中,道教成了唐代的國教,使道教在這一時期得到長足發展。武則天時期則改國教為佛教,又使得佛教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武則天甚至自稱是彌勒佛轉世。
從大的格局上來看,雖然在唐代時期,對于佛、道二教來說因為統治者的原因略有變化,但是從總體上來說,儒家思想仍然是統治思想,三教并存的格局在唐朝主要的體現就在于佛道與儒學的融合。這是因為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和社會和諧穩定,既利用了宗教的特殊作用,又需要用綱常倫理、禮樂教化來治世安民。“以儒治國”的基本國策,有它存在和發展的歷史規律和客觀原因。唐代的儒學思想家在儒學正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佛道思想,使這一時期的統治思想不斷地得到發展,從而也鞏固了李唐的統治。
二、唐代施行的文教舉措
1.推進儒學經典的統一工作。
我國儒家經典的代表主要有《詩》《書》《禮》《易》《樂》《春秋》六部。這六部經典著作,在長達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推動了儒家思想的繁榮和發展。但是客觀來講,儒家經典著作再不斷推動儒學思想發展的同時,也因為人們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地注釋和解釋使得儒家經典在這數百年間里發生了變化。這些不利的影響,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混亂。統治階級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以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來推動儒學經典的統一工作,使思想秩序趨于穩定。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主持并實施的經典文字統一和“五經定本”的編撰工作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后,他又下令編撰《五經正義》作為官方教科書,頒行天下,成為唐代的官方讀本。從此之后,科舉考試有了正式統一的考試著作和評判標準,各級學校的教科書得到了統一,這就為儒家思想的傳播和傳承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對社會思想的統一有重大意義,為儒家思想的普及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從政治上改變了歷史,為國家層面的教化萬民,引導國家政治生活,統一社會思想,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思想基礎。
2.推動儒、釋、道教通過論辯的形式交流、融合。
在魏晉時期,三教的辯論就從未間斷過,他們互相質疑,彼此否定。隋唐時期,因為統治者持較為開明的態度,三教由相互質疑和否定轉變為相互辯論和交流,互相吸取其精華,促進了儒釋道的融合與協調發展。唐代的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通過舉辦經常性的三教論辯,達到文化交融的效果。論辯的參與者,有三教中的知名人士,也有政府百官,地點一般選在宮廷內殿或者國子學,體現了統治階級對思想交流的重視。在思想交流碰撞的過程中,各種思想體系在保留自身優秀文化思想的基礎上不斷汲取彼此的精華,使三教理論在完善自身的基礎上都得到更好的發展。到唐末五代的時候,各家學說已經發展成了良好的知識理論體系,三教融合度極高,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到宋代時期,三教終于融合成以儒家為主的三教合一思潮,我們稱之為新儒學。新儒學成為了唐代及以后中國漫長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并延續千年。
3.實施了科舉選才制度。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科舉制度的建立為國家選人用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途徑,是歷史進程中的一大進步。從隋唐時期開始,普通知識分子參加科舉考試完成入仕改變人生命運的唯一途徑。不得不說的是,科舉制度的建立是我國歷史的一大進步,為國家選人用人提供了一個標準和評價機制,這種三位一體的制度的建立,使讀書、參加考試、選任官員結合在一起,對整個社會具有極高的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在全社會建立起了一種良好的文化發展氛圍。“學而優則仕”更是調動了普通人為國家做貢獻的積極性。唐朝繼承了隋朝以來的科舉制度,為國家選拔人才提供了保障,也對普通人的思想政治進行了有利的引導,確保了很長一段時期里國家的繁榮昌盛,國力的強盛。
科舉取士制度,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通過考試制度的設計及崇尚知識的思維的引導,達到了崇尚知識、尊重人才的效果。不得不說,這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一大政治創舉,為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另外,科舉考試的內容具有文化思想的引領作用,比如,唐代的明經科考試以儒家經典為主,就充分體現了唐代統治者對儒學的推崇。讀書人在學習的時候,其基礎都是認真研讀儒學經典,自覺接受儒學的價值規范,接受統治階級所認可的思想。而通知階級也充分利用了儒學思想的引導性作用,為維護社會的穩定服務。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機制的運作及社會秩序的維護,與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科舉考試,普通人在政治上被合理引導,這種選拔官員的制度,實現了對普通人思想的最大控制,把皇權意識納入到了普通人的思想中,實現了對普通民眾思想的控制,為維護統治階級的通知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4.運用與文學結合的方法推動儒學發展。
唐朝的統治者對儒學的借鑒和利用,充分體現了強烈的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色彩。其統治思想的根本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來維護社會思想秩序。唐朝的統治者通過采取各種措施推廣儒學,并不斷與文學結合,促進了儒學在唐朝社會中的不斷發展。這些都有強大的政權力量作為支撐。但是受到安史之亂等割據勢力的影響,唐朝國勢慢慢由盛轉衰,到唐朝中后期的時候,國家的權威性逐漸喪失,對儒學的發展也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在這一時期,佛教、道教的勢力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當國家走向落敗的時候,統治階級也就無暇顧及那么多了。唐朝落敗對傳統價值觀的沖擊以及對儒學思想的影響,主要是因為統治階級已經沒有能力維系一種思想的繁榮。唐朝文學思想的大發展以及與儒學的結合,在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唐朝推動儒學發展的一個關鍵措施就是從國家層面推動了儒學與文學的結合,而以唐詩為代表的唐代文學,對后來的歷史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例如魏晉以來推崇的駢文忽視了“內在之道”,韓愈、柳宗元等人為了捍衛儒學,極力主張“古文運動”,使文學與儒學得到了不斷結合,滿足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三、唐代的文教舉措對我國現代思政教育的啟示
1.促進學術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對話與融合。
唐朝時候,統治者通過很多方法來推動思想的交流與融合,使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現代思政教育中,唐代的思想交融思想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尤其是通過對話和論辯來尋求真理的過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起來,用以辨明檢驗真理。在現代思政教育中,我們應該采取一切措施保障學術交流的自由,允許不同思維方式的存在與交融。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各種學術思想在現代呈現百花齊放的情況,在現代思政教育中,我們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通過合理的舉措,推動思想的交流與碰撞,實現思政教育的繁榮,并在實踐中來檢驗是否能行。我們要不斷接收外國先進文化和不同民族的先進文化,充分利用不同思想來為現代思政教育服務。
2.促使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與社會現實、文化傳統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提倡在實踐中檢驗真理,提倡文化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唐代時期,儒家思想的精髓主要是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思想對于我們目前更好地進行思政教育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唐代出現的儒釋道并存發展的格局,促進了文化的發展,但是儒學仍然是最重要的思想。現代中國,以馬克思主要為指導思想,各種文化思想繁榮發展。我們一直注重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我們國家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重視社會和人的和諧統一,注重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與社會歷史發展相結合。從現代教育思想上來看,思政教育的作用主要是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在實現教育的同時,使教育所創造的價值為人類的進步服務。現代思政教育,應該遵循融合發展的規律,與社會現實相結合,從而促進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
3.促進思政教育方法的多樣化和實效性。
我們都知道,唐朝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個鼎盛時期,以唐詩為代表的唐朝文學,實現了文化的復興。唐朝中期,為了實現儒學的復興,韓愈、柳宗元等人所提倡的古文運動,闡述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文以載道”,這就體現了文學文化的時效性。而同一時期,文化的多樣化也促進了各派學說的興起,使文化更加繁榮和多樣。新時代的思政教育,應該注重多樣性和時效性,通過現實的具有時效性的內容來完成思政教育,實現思政教育的服務社會、引導政治的作用。在新時期,我們可以通過多種藝術形式來展現思政教育的內涵,傳到重要的價值觀,使思政教育的作用得到更大的體現,從而實現思政教育的意義。
4.注意思政教材與普及讀物相結合。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唐朝為了推動儒學的發展和統一,頒布了儒家官方詮釋版本——《五經正義》,使整個朝代的經典讀物固定下來,實現了思想和文化的統一。現代的思政教材要考慮社會的接受度,當我們在推廣官方版本的思政教材的時候,一定要與普及讀物相結合,把思政教育的思想用普及讀物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普及讀物對于提高一般民眾的知識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普及讀物的接受往往是主動的,而官方版本的讀書很大程度上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概念,推廣起來其現實意義并不明顯。在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中,我們應該讓二者相結合,使人們能夠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接受知識和文化以及新的思想。只有不斷提高民眾的接受度,才能更好地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康華.國學經典普及出版應處理好五大關系[J].編輯之友,2017(4).
[2]李振宏“天高皇帝近”:一個重要的中國思想史.命題——雷戈《秦漢之際的政治思想與皇權主義》評介[J].史學月刊,2007(10).
[3]洪修平.隋唐儒佛道三教關系及其學術影響[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6).
[4]張廣達.唐代的中外文化匯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沖突[J].中國社會科學,1986(3).
本文為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唐代的文教舉措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啟示(2017jdsz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