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咪咪
【摘 要】歐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認為:假使一個兒童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定會走向孤僻之異途,并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嚴重影響他一生的發展。所以說合作能力是幼兒未來發展、適應社會、立足社會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質。很多研究也表明,學前階段是進行社會性教育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許多社會認知、社會行為要在這一時期形成并發展,將為終身的社會性發展打下基礎。幼兒園一日生活即課程,具有很大的教育潛力和教育價值,是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最有效的活動,為幼兒學習社會合作、處理人際關系提供了最好的機會。
【關鍵詞】一日生活;合作能力;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88-01
在當今中國社會,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越來越成為家庭的核心,幼兒極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執拗等不良的行為習慣以及缺乏合作能力,不會協商。合作能力的欠缺直接影響到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教育活動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因此,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是幼兒園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幼兒合作能力存在的問題
在幼兒園中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場景:有些孩子在小朋友當中人緣好,朋友多,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時候能讓著別人;有些孩子很“小氣”,愛拔尖,不肯把自己的東西讓給別人,或是聽從他人的意見,和小朋友一起玩時愛和他們打架、發生爭執。的確現在很多家庭的孩子是獨生子女, 缺乏與兄弟姐妹及小伙伴一起玩的經驗, 很少能體驗到合作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雖然教師已經意識到培養幼兒合作意識的重要性, 但對“合作”的含義理解不夠, 對幼兒的指導也欠缺經驗。教師片面認為只要兩個幼兒以上在一起生活、學習、游戲就是合作, 只注重培養合作的意識, 忽略合作和分享一起培養, 存在盲目性、缺乏明確目標、系統性、科學性等問題。在幼兒發展目標中應明確指出:培養孩子樂意與人交往, 學習合作和分享, 感受合作、分享的快樂。剛剛開始展開幼兒合作模式時, 很多孩子還是處在以自己為中心的特征中, 因此需要幼兒教師不斷引導幼兒之間的相互合作, 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這不僅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 也是幼兒日后生存、發展、適應立足社會所必需的素質。
二、幼兒合作能力培養途徑和方法
在研究過程中, 我們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自覺用理論指導實踐, 同時對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 從而使我們對“在一日生活中培養幼兒合作能力”有了一個新的理解。
1.建立同伴關系,培養合作能力。
生活活動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無處不在,在生活活動中,幼兒經常與同伴一起做著相同的事情,如一起喝水、一起上廁所、一起搬桌子、一起整理玩具等,在這段時間內,孩子們是對方的好幫手,是最親密的。在良好的同伴關系的基礎上,孩子們合作起來更得心應手,合作能力也會有所提高。同時,幼兒間的關系密切了,集體也會更有凝聚力。
2.學會分享,增強合作能力。
現在家庭中,幼兒是家庭的“主角”,在生活中處處體現著“獨”的一面,這種天然的優越感,使他們出現了性格孤僻、自我中心,不愿也不會與他人合作的異化現象,在他們心中“一切獨存”。我們在對幼兒的觀察中發現,多數孩子不愿與人分享,也無法協調沖突,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幼兒都用了告狀或爭吵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不會分享,何談合作?因此教師應注意培訓幼兒的分享意識與能力。
(1)鼓勵幼兒玩同一種玩具,養成分享的習慣。
采取小組輪流使用的方法,給幼兒一定的時間,在規定的時間結束后,就必須交換,以消除幼兒獨占的意識。同一組幼兒若出現爭搶情況,不鼓勵幼兒告狀。在幼兒爭搶時,教師應引導幼兒明白分享的道理,讓幼兒自己解決沖突。
(2)克服自我中心思維傾向,學會理解、欣賞他人,學會寬容,學會互助和支持。
克服自我為中心思維傾向,克服“獨”的特點除了讓幼兒學會分享外,還應培養幼兒理解尊重他人,并學會欣賞他人的觀點,學會寬容。如讓幼兒多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多以競賽的形式體驗團隊合作的快樂;多說說別人觀點的好處等。這樣才能在活動中與同伴達成共識,達到最好的溝通、合作效果。
幼兒之間的交往首先開始于共同的游戲和活動,幼兒在說、笑、打、鬧中相互熟悉,獲得交往經驗的。提供幼兒盡可能多的自由活動時間,教師僅作為旁觀者或參與者,應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流。幼兒天生就具有與同伴交流的能力。因此,不要怕孩子與同伴不能交往,更不要怕孩子在與同伴的玩耍活動中受到傷害。教師應鼓勵幼兒用和平的方式,自己去解決矛盾,讓雙方達成共識。在幼兒游戲玩耍時,成人要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不要因為怕幼兒與同伴玩耍時起沖突,怕幼兒受傷而干預幼兒的自由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與同伴自由交流協商,分配角色,并達到友好的合作。
3.平等對話,發揮教師榜樣作用。
合作是雙方平等對話共同參與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幼兒要真正的交流溝通,而不是單純的上下級、指導被指導的關系。因此成人除了給幼兒提供與同伴平等交流的機會外,在幼兒的共同游戲中,應平等與幼兒交流。教師在與幼兒的合作中,更應根據需要靈活地變換角色,自覺充當平等對話人,把握好“更有利的合作伙伴”的分寸,對幼兒的活動表現出好奇和關心,并以合作群體之一的身份,積極參與、提出建議和分擔責任,或切磋學習的感受。在與幼兒平等對話的同時,教師與幼兒發揮了良好的榜樣作用。
4.及時給予鼓勵,讓幼兒體會合作的快樂。
教師看到幼兒能與同伴一起友好配合的玩耍,或協商、詢問,應注意引導幼兒感受合作的成果,體驗合作的愉快,尤其是比較此次合作與上次不合作或不愉快的合作,引導幼兒自己從中找原因,以便下次更好的合作。在幼兒成功完成后,給予適當的鼓勵,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應及時肯定,讓幼兒明白“人多力量大”的道理,體會合作帶來的快樂,從而增進友誼,以便更好的溝通合作。這樣就會增強幼兒對合作活動的喜愛,加深對合作伙伴的友好感情。
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決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我們精心的教育和情感的感染,所以,我們要為孩子多提供一些合作的機會,不管是在學習上的、生活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合作與支持,讓孩子在豐富的一日活動中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讓孩子在合作中體驗快樂、健康成長。
本文系2018年度周口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研究》(zkjy181210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