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萍
【摘 要】高職教育是為我國社會傳輸大量的技術型人才的教育階段。目前,隨著國家對高職教育的大力支持,高職院校規模迅速擴大,在這種新形勢下,如何做好一名高職教師?就是擺在每一個高職教師面前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如何;做好;高職數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12-01
導言
2017年7月-10月我參加了由學校組織的高校教師網絡培訓:“高校課堂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在線培訓課程學習。通過認真傾聽首都師范大學的石鷗教授、國防科技大學的鄒逢興教授、清華大學的張學政教授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熊永紅教授對本門課程的講授,使我認識了新世紀新教師所面臨的新挑戰;認識了如何當好教師,如何上好一門課。通過此次學習,使我受益非淺,對自身的教學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和認識,并反思改進,通過以來幾個方面努力做好一名高職數學教師。
一、審視自我,及時轉變、更新教育觀念
首都師范大學的石鷗教授提出了中國的知識重點落在“know-what”這個層面,課堂求同求標準答案成為主體,缺乏更深層次的發展;各類考試都是封閉性試題,缺乏開放性試題,教育缺乏反思、置疑、批判知識的精神。這種知識在前信息時代,獲取知識比較難的社會很重要。進入網絡信息時代這種知識越來越不重要,“know-how”更為重要,這種知識是檢驗教師水平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因此,作為高職教師應從高職角度來審視自己,正視差距,及時轉變、更新教育觀念,積極主動適應新形勢和接受新挑戰,準確把握高等職業教育教師角色的內涵。教育觀念的轉變、更新這一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漸進、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實踐的過程,這不僅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而且還要采取制度約束與積極引導相結合的管理機制,加大教師培訓的力度,使教師的思想觀念迅速得到更新,樹立教師的終身教育意識,增強競爭意識、研究意識,朝專業化、服務型方面發展,不斷加快知識更新的步伐,使教師能按高職教師的標準要求自己,檢查審視自身,使自己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對高職教師的角色要求。
二、做創新型教師
國防科技大學的鄒逢興教授在培訓中指出一個教師如果只能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地照著已有的計劃、大綱、教材講好一門課或幾門課,而沒有自己的創新思維、獨特見解和創造性工作,恐怕至多是個好的“教書匠”,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好教師。高職院校是為國家培養各種專業技術人才的科學殿堂,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加上教學對象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起點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革也在日益提高,這就決定了高職教師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積極參加科學研究、教學研究和科技開發、服務社會等活動,并及時將這些活動中獲得的經驗、成果應用于教學中;同時還要有教學調控能力和獨特的教學魅力,具有民主的教學作風和激發學生活力的本領,課堂上善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為學生創設選擇性學習的空間,重視在課內外教學中發掘學生的潛力,體現生命的價值。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導”,而不是“灌”,教師要為學生留有充分的思維空間,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學習、研究、探索、拓展,使教師和學生都陶醉在對所講知識的認知、探究的過程中,從而體驗著探索和創造的歡樂,使自己的創造性成為一塊把全體學生吸引到創造性學習中來的磁體,使教學過程成為生機勃勃、洋溢著創造氣息的過程,使教學過程在根本上成為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從而具有深刻的魅力。
三、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有數據顯示中國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等14所名牌大學的留學生退學率為25%,他們都是曾經的高分考生。石鷗教授分析,這些學生都是在,能將歷年考試都總結得十分精辟的教師的點撥下,能較好掌握應試技巧,提高考試分數的學生。中國留學生的應試能力全球聞名,但應試教育的后遺癥遠大于我們的想象,學生對專業的不適應,對自主學習為主的方式不適應、對方法的不適應,導致了一切后續學習的惡果。反思高職教育,目前,高職學生的學習狀態令人擔憂,學習意識淡薄,學習動力不夠充足、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欠缺、學習主體意識大大缺失等。課堂中教師應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授課模式,主動設立平等民主的交流式的自主學習氣氛,從以前課堂的“獨裁者”轉變成課堂的“輔導員、助學者、引導者、幫助者”,逐步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鼓勵學生自定學習的步調,遇到問題時可以自由交流、討論,讓課堂真正變成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信息和情感交流、溝通的場所。高職學生一般有較多的課余空閑時間,如電子閱覽室、圖書館等應該為學生開放,以方便學生查閱資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教會學生掌握有關的一些自主學習方法,使之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不但能學好數學,更使他們終生受益.對于理論課程,教師可以試著改變教學模式,如在課前向學生布置一些簡單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或參考資料了解知識的背景,做好課前預習。課堂上摒棄“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學生通過分組來討論課前的學習任務,這樣可以對一些典型的問題或討論較多的問題進行點撥,以加深記憶;課后鼓勵學生及時整理課堂上所學的重難點以及容易出錯的地方,方便以后查找。另外,在班內還可以組織學習心得交流班會,邀請一些成績優異的同學講述各自的學習方法,現身說法,貼近生活,共享學習經驗與體會。
四、積極投身科研,做課題的研究者
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指出:“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一般說來,具有較高科研水平的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思考容易更深刻、更透徹,對知識的把握更準確,教學做到“深入淺出”,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而且,對科研的關注使教師能夠及時將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不斷充實到自己的課堂中,彌補原有課程知識與最新研究之間的“斷層”,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不只在于教學內容,學者型教師對于學生影響更多的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嚴謹的科研態度和執著的求是精神。因此,作為高職教師,不能沉于科研而放棄教學,甚至用科研沖擊教學,也不能完全忽略科研,搞教學單打一。要在堅持教學第一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好二者關系,努力做好科研與教學二者的統一,使科研成為教學的“源頭活水”,教學成為科研的“隱形動力”。高職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又是知識的創造者,必須教學與科研并重。高職教師應該對自己的專業進行大膽地探索,推動本學科的發展,并且要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與社會實踐聯系起來,轉化為自己的科學成果,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五、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
“互聯網+教育”對于教師來講,到底意味著什么呢?教育信息化專家組秘書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任友群日前在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這意味著不與時俱進,就真的“Out”了!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學習。只有不斷“海納百川”,才能“源源不斷”。作為高職教師必須對自己本專業的知識有比較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并能熟練地應用到實踐中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處理把握教材內容,才能把自己的知識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我校教師大多是本科學歷,研究生以上學歷較少。升級為高等院校后,招生對象大多是高中起點的大學生,教師隊伍學歷偏低的問題凸顯,學生對教師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因此教師要積極參加在職學習,邊工作邊提高,通過脫產半脫產進修、名師指導、國內外學術交流等形式到重點高等學校進修深造,攻讀各學科碩士學位,努力使學歷層次和綜合素質有明顯提高。同時,學校要制定教師培訓規劃,建立和完善有重點、分層次、多形式的培訓體系,努力使培訓工作經常化、制度化、重點深化崗前培訓、課程輪訓、骨干教師研修和在職培訓。堅持先培訓后上崗,著力提高任課教師適應崗位要求,勝任本職工作的能力。
六、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合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
鄒逢興教授在培訓中提出了多媒體使用要得力,應以知識與信息最有效的表達為目的。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有利有弊并非所有課程都要使用多媒體教學,用與不用,用到什么程度,全因課程而異,有的課程多媒體用得越多越好,有的課程則少數確有必要用多媒體課件的知識外,還是通過板書邊講、邊寫邊推導更有利,課件、板書合理的功能定位很重要。每位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一定要注重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決不能盲目地依賴多媒體教學,尤其要防止“照屏宣科”,把PPT變成“騙騙他”。要上好課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關鍵是要在內容的準確把握、科學組織,語言的正確運用、藝術表達,板書的精心設計、合理使用,各種教學手段的優勢互補、綜合應用和個人教學素質的提高等方面下功夫。清華大學的張學政教授在培訓中也提出了常規教法是基礎,現代教育技術必須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做到課件+黑板+粉筆、實物+模型+教具,二者必須緊密結合,課件的制做忌諱長篇大論,教材搬家,最好圖文畫像并茂,詳略疏密有度,專業學術品位要符合學生口味,教師要有講頭,學生要有聽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增大課堂容量、能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通過計算機形象、生動、直觀的特點,有利于學生接受新事物,同時開設計算機數學實驗課,讓學生將生活中的問題建立數學模型轉化成數學問題來解決,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應用能力。理想的教學應該是把教師與計算機的優勢同時充分發揮出來,把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為此就需要教師全新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應該是“優勢互補”的原則,既發揮計算機的優勢,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一句話能說明白的,一個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用計算機演示。全新的教學設計并不是和傳統的教學對立起來,而是把幾方面的優勢更好地結合起來。
七、結論
作為一名高職教師要忠誠于自己的教育事業,愛崗敬業,關愛學生;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如饑似渴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技術,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書育人的本領;要養成求真務實和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恪守學術道德,發揚優良學風;要踴躍投身教學創新的實踐中,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發掘興趣和潛能的基礎上全面發展,努力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