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娟
【摘 要】現在有一種教育叫做賞識教育,所謂賞識教育就是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需要對學生的責備減少,更多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傳統的教育中滲透著死板的氣氛,在一個小小的閣樓中充斥著老先生或者教師的謾罵聲,時不時還有小板子打到學生身上的聲音,聽著就十分可憐和心疼,教育從此就是強迫的。如果要將以前的教育改革,最根治的方式就是從學生的小學時段進行改變,將以前的批評教育改到現在的賞識教育。賞識教育現在已經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讓教育從此充滿著快樂,快樂的成長就此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關鍵詞】賞識教育;三年級語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43-01
引言
賞識教育的原則就是要讓學生感覺到快樂,但并不是一兩句敷衍式的夸獎,更多是讓學生從各方面就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一種肯定和贊賞。基礎學習的語文過程中需要一步步的賞識學生,讓學生一步步從心中覺得語文是一個有興趣和樂趣的學科,不然語文就會輕易成為比較枯燥的一門學科。本文就是通過對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進行賞識教育,感受一下賞識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力,探討具體如何在正常的教學中加入賞識教育理念。
一、更多讓學生回答問題,多傾聽學生心中的想法
語文課堂中總是會被分為幾大類學生,有的學生屬于積極發言表達自己想法的一類,還有的學生是想要發言,可能是自己的性格屬于比較沉悶一類,就會將自己的想法藏起來,還有一類就是睡覺。但是課堂就是讓學生能夠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首先要讓那些想要表達自己想法的學生站起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經常邀請學生起來回答問題,盡管學生會拒絕,但是學生還是選擇站起來,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一種想法,只要學生站起來一次發表自己的意見,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等。從此課堂上就會出現一些踴躍的學生,語文課就會變成學生發表自己見解的課堂。并且每個學生的想法都是不同的,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中的《燕子》一文時,不是所有人都見過燕子,但是每個人對燕子的形容都不一樣,在學習這篇課文前,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想法,在一定程度還能提高學生表達能力。賞識教育就是一定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多方面的傾聽學生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學生的童真,不要總是被別人心目中的“燕子”影響。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是對自己知識的一種增長,賞識教育就會造就很多有想法的學生,從此學習就不會變得十分枯燥[1]。
二、教師主動請教,成為學習上的良師益友
在日常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成為學生學習中的良師益友。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學生和教師可以互相請教,比如在做一個課外閱讀的時候,教師可能站在自己成人的角度上進行理解,學生可能還不能理解教師的想法,就會提出疑問。也許學生的想法在其他角度上其實是對的,這時候就是一種互相學習的過程。教師有的時候需要放棄自己的獨斷力行,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這樣學生會喜歡將自己的想法告訴教師,就不會讓語文課堂成為一片死寂。從此課堂就不會成為教師的戰場,天平的一端就會從教師的一邊變得逐漸平衡或者向學生一邊偏向。教師賞識學生的想法,學生愿意向教師發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一個比較良性的循環,是一種良性的學習。讓學生喜歡上學習的同時還能快樂的學習,創新的美妙之處就完美的體現出來,讓學生和教師成為真正的良師益友[2]。
三、賞識教育就是教師和學生相互學習的一種方式
賞識教育的精髓就是教師和學生相互學習的過程,學生認同教師,教師賞識學生的想法。比如,在朗讀課文這方面就可以看出來教師可能就是讀的比較專業,學生的第一感覺就是覺得教師十分厲害,可以將情緒表達出來,同時學生還是比較好奇,也想要表達自己的情緒。學生將這種情緒表達出來就會和教師表達的不一樣,用自己稚嫩的嗓音表達學生理解的情緒,在學生表達完后教師應該真心的給予肯定和建議。學生就會感受到教室的賞識和接受建議,在以后的日子學生還會在教師面前表達出自己所理解的感情,這就是賞識教育的美妙之處,教育就是一個相互的過程,是一個良性和正能量的過程。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賞識教育就是從心底讓學生和教師產生互相信任,彼此都會從心底相互學習,就好像兩個世界不斷學習的過程,一個成人的世界和一個童心的世界彼此都會從各自的世界里學到不一樣的知識和情感。賞識的輕重也是有區別的,如果鼓勵過多就會變成一種溺愛,讓學生過于自大,互相學習的過程就會逐漸消失。如果鼓勵過少就會是一種批評,效果可以參考以前的傳統教育模式,效果非常顯著。所以,賞識教育的賞識程度還是需要注意,注意什么時候該輕該重,一個新理念的發出就會有挑戰,相信賞識理念會在教師的實踐中得到好的結果,讓語文不再成為一門難教的學科,也讓學習變得更加快樂。
參考文獻
[1]王嬌嬌.賞識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教學研究, 2017(9):55-57.
[2]張月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策略[J].吉林教育, 2017(27):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