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鍵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54-01
校本研究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切合學校特點,以改進教學實踐、解決學校所面臨著的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為主題,以進一步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為最終目標。扎實有效的校本研究順應了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滿足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是教師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失的階梯,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與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創辦特色學校的重要支撐,是保障新課程實施與推進的策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校學生基礎普遍較差,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教育質量不盡人意。教師往往只有報怨,沒有想著如何從根本上解決。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學校的要求,也應是教師的追求。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核心在課堂,關鍵在教師,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新的挑戰,形勢的逼迫,問題的凸現,激發了教師的校本培訓需求。那么,如何有效開展我校校本研究呢?
一、以課題為載體,推動校本研究
中小學教師的課題研究是以行動研究為主要方法,是提升教師教學理念,以改進教師教學方法為主要目的的實踐研究。以課題研究為載體進行校本研究的好處是:把教師的工作納入理性層面,變被動為主動,讓教師在主動探究中學習,促進教師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以課題研究為載體進行校本研究,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最佳方式。在課題研究中,我校每周都推出一至二節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研討課,請骨干教師參與聽課評課;每周召開課堂教學改革專題會議。教師們深刻體會到了“做然后知不足”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進行課題研究教師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教師只有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才能順利開展課題研究。在學習中,教師的觀念也有了提升,學校校本研究也有了抓手,良好的文化輿論環境,讓教師每時每刻都體會到競爭的激烈,從而產生危機感、緊迫感,當然更感受到校本研究的重要性。
二、通過課例分析,做實校本研究
教學課例分析的呈現是教師教學研究的一條傳統途徑,也是校本研究背景下同事互助指導的一種基本形式。由于課堂是一個復雜的情境,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加之課堂上的許多事件往往稍縱即逝,現場觀摩難以把握教學全貌,因此,專家或同行的評價,都是圍繞課例分析的主題與焦點、結合課堂的事件或情節展開的,為溝通理論與實踐,各抒己見,實事求是,坦誠交流,提供多元觀點,為授課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有效借鑒。我校的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每周的課堂教學課例分析,都圍繞著如何“培養興趣、合作探究、高效課堂”這一主題。它不僅融合了課例研究的優勢和長處,而且這種研究活動都有一個明確主題,避免了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現象。而且每次課例分析,所有數學組的教師都參與。由于課例都是教師自己設計及參與的,體現了教師的雙重角色,即既是學者、又是教者。由于“課例分析”是貫穿在備課、設計、上課、評課等教學環節之中,教師要全過程的參與,就必須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否則就無法與人交流,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知識體系,編寫意圖,編排特點,學習的重難點,隱含的思想方法,呈現的教與學的方式及習題的練習功能等都要進行研學,做到了然于胸,并且運用自如,這樣才能為參與研討奠定良好的基礎。如此這般,也激發了教師研究教材的興趣,誘發了教師學習的內驅力,使他們能針對自身的教學問題,真正作一些實質性的研究。所以說通過課例分析,可以做實校本研究,從而促進教師從校本研究中得到教師專業發展與提升,達到有效的交流、分享與合作,使教師在互動中生成智慧,提高教學效能。
三、以行動和反思為校本培訓教師的主要行為特征
在這場教學改革中,學校有改革的實施方案,具體到承擔改革重任的教師那里,就是教師自己要制定改革行動方案,又由于教師的行動方案不可能面面完善以及在方案實施過程中的復雜性,需要教師不斷地對改革行動作出反思,反思是為了更好的前行。教育尤其需要反思,因為它著力于同一個對象身上而絕少的改正機會。教學反思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課后記,可以是隨筆,可以是總結。學校對教師教學反思的要求是形成于腦際,訴諸于文字(也就是撰寫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改進在細節。通過反思,尤其是在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的基礎上,學校適時的提出了“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的論斷,并以此要求和引導大家增強責任心,關注細節,做好細節,做足細節。學校適時的開展了教育教學的集中反思。我校在教研活動中、課例分析中,讓教師交流教學反思,與大家一起分享。從中我們體會到: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重視反思,善于反思,積極開展反思性教學,有利于促進與提高教師的全面發展,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從而加快教師自身的全面成長,也使學校的教學質量得以提高了。因而,行動和反思應該成為這種校本培訓模式教師的主要行為特征。
四、完善校本教研的制度和評價體系
為完善我校教研制度和評價體系,我校骨干教師經過反復研究,決定在原有的《課題管理辦法》上重新修改,將規定細化,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制定出《學校小課題研究研究管理辦法》,從而使得校本教研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還完善了《校本教研制度和評價體系》,建立起一套有激勵性的校本教研評價體系。為了確保各科組定期舉辦科組、級組教研活動,我校推出《集體備課制度》,使集體備課成為教學常態,以共同研修教學理論,討論教學問題。
五、利用校本教研網絡平臺,評價校本教研活動有效性
校本教研的活動成果的體現與評價是一個重難點。如何評價教師參與校本活動的有效性一直是課題組成員思考的問題。我們認為網絡平臺可以作為一個突破口。目前我校建有兩個微信群,作為日常教研活動討論的主要渠道,每天就學校新聞、教學動態、課堂反思等做交流分享,另外還有校園網的教研論壇尚在建設當中。網絡具有開放性、過程性、交互性等諸多優勢,從其它學校的經驗來看,網絡平臺能為校本教研提供很好的支持。
1.利用網絡平臺可以調查、了解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使之成為校本教研活動主題的一個重要來源。
2.網絡平臺可以成為校本教研活動的評價表。
從校本教研活動的主題的發布,主持人的發言材料、研討活動的過程性記錄、教師會后的跟帖,專家與同行的點評,點點滴滴都可以記錄在網絡平臺上。這些都可以作為校本教研活動有效性的依據。從教師的參與數量、反復數量可以判定一次校本教研活動的主題設計是否有效,也可以評價活動主持人的活動設計水平和組織能力,從教師個人的發言數量與質量可以評價個人參與活動的有效性,從教師回帖的數量評價活動質量。
總之,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和發展的思想觀念,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教育理性要求自己,不能滿足簡單地完成一節的教學任務,要用發展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努力地構建一個個有生命力的課堂,我們的課程改革就離成功不遠了,我們的教學反思就真正收到了應用的效果。讓我們更加努力,為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本文系2018年度周口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中學數學校本教研的方法與途徑研究》(zkjy18024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