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宗萍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內涵豐富,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幾千年文明成果的濃縮。古詩詞以其獨特的魅力,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又因其年代和歷史背景距今較為久遠,教學有一定的難度。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古詩詞課堂教學情境,則能短時高效創造出與古詩詞內容相吻合的情境氣氛,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融入詩詞的境界,最大限度的提升課堂學習的效率,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關鍵詞】多媒體;課堂教學;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49-02
新課標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多媒體是學生現實生活中最喜聞樂見的一種教學手段,它很好地整合了各種教育資源,是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狀態的有效途徑,正如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說“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保證有效地進行教學的重要條件。”運用多媒體,創設古詩詞教學的情境,就是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
一、運用背景資料,創設教學情境
大部分的古詩詞,都與作者所處時代、生活經歷、文化底蘊密切相關,作為生活在當下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提供有關古詩詞所寫時代背景的音像、視頻、圖片資料,就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當時的社會背景、歷史狀況、既為教學傳遞信息,鋪墊知識,又能使學生更好地貼近作者的創作心態、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為理解古詩詞掃清障礙。
例如在學習杜甫的《絕句》時,我并沒有急于引導學生理解詩作,而是利用教室安裝的多媒體設備,首先播放了一段介紹“安史之亂”的音像視頻資料,通過觀看,學生初步了解了唐朝天寶年間,玄宗驕奢,奸臣當道,安祿山起兵反唐,潼關失陷,長安混亂,百姓逃散,田園荒蕪的凄慘社會現實。
緊隨其后,我又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杜甫草堂的春天圖景,配以生動的語言,將學生引入《絕句》的學習情境:
“亂世之中的詩人杜甫一生仕途多艱,久盼和平,但戰亂與饑荒不斷,杜甫帶領一家老小逃到四川成都定居草堂。終于到了戰事結束的一天,他感慨萬分,寫下了這篇不朽之作: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山。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中“黃、翠、白、青”這些豐富的色彩,如同一幅幅唯美的畫卷,展現出草堂春色一派欣欣向榮、蓬勃向上的無限生機。”
視頻音像資料的充分運用,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情感距離,教師語言情境的描述,強化了學生的主觀感受,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到了導向的作用。
二、描繪詩詞畫面,創設教學情境
別林斯基說:“詩歌不能容忍無形態的,光禿禿的抽象概念,必須體現在生動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滲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滲透多面體的水晶一樣。”這正是中國歷代詩人、詞人所追求的藝術境界。
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許多詩詞有一個重要意境,也可以說是最高境界,那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我們熟知的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蘇軾曾這樣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的詩畫水準可見一斑。
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我們可以以這種“詩畫意境”創設教學情境,師生親自動手,用豐富的色形,優美的線條、整合的畫面,將抽象的詩詞形象變成具體的視覺形象,在愉快的情境中,在活躍的課堂氣氛里,引導學生領悟文字的內涵,體會古詩詞意境的奇妙。
如學習王維名篇《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詩僅僅十個字,卻體現了“詩畫”交融的最高意境:沙漠、孤煙、黃河、夕陽,詩中的這些景物都很具體,但要通過怎樣的方式,引導學生感知詩人把自己內心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親自動手,用自己手中的筆描繪詩中的意境,進而理解詩人的情感,我認為是一條可行之路。
課前,我讓學生準備自己喜歡的水彩顏料,在學習的過程中將詩中的景物用自己的畫筆描繪出來,學生們興味盎然,在他們稚嫩的筆下,一幅幅雄渾深遠的水彩畫橫空出世,有的意境蒼涼,有的畫面開闊,有的孤寂凄清,但每一幅,都蘊含著他們對詩作的獨特理解。
我將學生的這些畫作一邊進行實物投影,一邊播放古琴曲《陽關三疊》,娓娓的音樂聲中,學生們品評著同伴的畫作,對比著畫作的意境,大大提升了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極大激發了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三、精心選擇音樂,創設教學情境
李吉林老師在《情境教學法》一書中曾經寫到:
“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馳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樂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現成的樂曲、歌曲,教師自己的彈奏、輕唱以及學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關鍵是選取的樂曲與教材的基調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發展上要對應、協調。”
在古詩詞教學中,運用音樂渲染情境,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比如我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就充分運用了音樂渲染情境的方法。
《漁歌子》一詞在詩詞界被稱為“詞宗”,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學習“詞”的相關知識,然后學習古人充分“吟詠”,之后,為了讓學生體會這首詞在詩詞界的特殊地位和對后世的深遠影響,我搜集了歷代許多文人墨客畫這首詞的水墨畫作,寫這首詞的書法作品,再配上頗具江南水鄉古韻的琵琶曲——《琵琶語》,一幅幅美輪美奐的幻燈片在學生面前徐徐展開。那一幅幅雋永、生動的作品,如無聲的訴說,訴說著歷史的變遷。
學生們凝神注目,所有的目光都被多媒體課件深深吸引,如水的音樂在教室如一池春水般在師生的心間緩緩流淌……
音樂,從來都有打動人心的神奇力量,況且是在這樣婉轉的琵琶曲中,婉約的音樂與酣暢淋漓的書畫作品相結合,作用于學生的聽覺與視覺,起到了相互補充,相互強化的作用,非常好的實現了李吉林老師“以音樂渲染特定情境”的課堂效果。
實踐證明,運用音樂來感受詩詞意境是一種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擷取詩詞佳句,創設教學情境
很多詩詞中,都有傳世的名言佳句,這些名言佳句是每首古詩詞最亮麗的地方,有人把它們比作“詩的眼睛,明亮發光”,也有人把它比作“皇冠上的寶石”,它們語意雋永,內涵深刻,千古流傳。
教學中以這些名言佳句為切入點,創設多媒體教學情境,是提高課堂學習成效的另一條有效途徑。
例如教學孟浩然《登鸛雀樓》一詩,我先用幻燈片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個千古流傳的名句進行投影,配上詩人登高遠眺的畫面,然后徐徐開講……
再如教學《望廬山瀑布》一詩,我先播放了廬山瀑布的壯美圖景請學生欣賞,緊接著用幻燈片投影出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名句,再提出以下的問題:
“看到這樣氣勢磅礴的廬山瀑布,你會想到什么?詩人又想到了什么?”
這樣的學習,抓住了“詩眼”,一改以往按部就班教學古詩詞的俗套,激發了學生的逆向思考,引導學生探究全詩,起到了“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功效。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個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生特有聲響。”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就是為了調準音調,撥動學生的心弦;就是為了讓詩人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就是為了讓一首首好詩、好詞像一串串快樂的音符,融入進學生的血脈。在古詩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不僅為古詩詞課堂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更是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精彩對接,構建出了一條無形的時空隧道,穿過它,學生們會以敏銳的目光,捕捉到古詩詞閃爍千年的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