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英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54-01
一、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課程改革已是第十幾個年頭,但在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中心的現象嚴重,綜合分析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問題,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的表現,調查研究發現:
1.教學中教師重知識,輕方法,關注學生不夠,其它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等教學任務處在附帶,不重視的地位。
2.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教學偏重于以教材為中心設計,而不是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依學而教,以學定教”的理念尚未落地。
3.教學中更多的體現執行教案的過程,缺少對課堂動態生成的把握,忽視對學生生命個體的關注,學生數學學習情感的培養、興趣激發,智慧的啟迪。
4.教學形式單一,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忽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豐富生動。學生缺乏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學生參與度低,目標的達成度不高。
二、小學數學情智課堂的含義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的10個數學核心素養,即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為更好的在實踐教學中實現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的情智數學,克服教學中兒童的情感服從于認知,服從于知識,服從于分數,導致兒童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這種現象,提出了小學數學情智課堂教學實踐探究。
情智教學的核心元素是:情感、智慧和情智共生。情智教學中的“情”包含教師自身對職業的情感因素(生活觀、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和師愛等)、數學學科的情感因素(數學教材、數學史、數學美、生活中的數學、數學應用、數學問題等)、課堂教學中的情感因素(情景設置、問題設置、活動設置、數學感染力、師生互動、評價反饋等)、數學習題的情感因素(知識內容、數學思想、解題策略、問題拓展等)
智慧是開啟兒童發展、學習的心智之門。它的實質是人綜合素質和整體品質的集中體現,教育的智慧主旨在于提升學生的整體品質。智慧是人的生命發展中的重要命題,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元素,又是國際符號。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中國的孔子到現代的文化學者、科學家都鐘情于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成了教育中的重要命題。“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情智課堂教學實踐探究”的情智教學具體所指的“智”包含教師教學的智慧(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教學策略、教學方法、育人方法)和學生的智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自我意識、自我激勵、情緒控制、人際交往、挫折的承受能力)。立足數學課堂教學,讓情與智走到一塊來,讓二者共生、共長,共同為數學教學貢獻各自的力量,顯示各自的色彩,消解感性與理性的對立,智慧與知識的分離。教學遵循教育的規律,又不拘泥于陳規和習慣,采用多種個性化的、有想象力的、現代化并具有情感色彩和刺激創新激情的教育方法和方式,陶冶學生性情,培養學生的情感、智力,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和諧、全面地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素質和教科研能力不斷提升。
三、小學數學情智課堂教學實踐探究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有法”說明教學是科學,有普適性的基本規律;“教無定法”說的是教學的藝術,是教學中表現出的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成分,是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學行為習慣。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水平,實際上是從有招到無招,最終達到無招勝有招的過程。
1.課前準備,賦予情感。
第一,挖掘數學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是教學過程的主要依據,是根據教學目的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師應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教學內容具體到一定的實例中,聯系具體情境,以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為載體,使學生體驗經歷數學研究的情感體驗過程,在體驗中到達對數學本質的理解。
第二,展示數學美,豐富數學情感。數學是有趣的、美麗的、令人興奮的,但卻很少有學生發自內心的喜歡,更談不上去領略數學的美。數學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可以分為形態美、抽象美、對稱美、簡潔美、和諧統一和奇異美等。數學老師應該充分展現數學美去吸引學生,讓學生發現數學美,欣賞數學美,感受數學美。
第三,通過數學史教育激發數學情感。數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它不僅是數學知識的積累,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有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教材中有不少相關章節數學知識的歷史知識,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素材。
2.情景設置,誘發情感。
以“趣”導“情”是情境設置的基本策略。教學情境也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段話在肯定啟發作用前提下,尤其強調了啟發前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的重要性。通過情境設置誘導和引發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想方設法從學生生活中尋找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案例,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趣味化,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情緒,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學習氛圍。情境的創設要具有生活性、形象性、學科性、問題性、情感性等特性。總之,設置的問題是可以讓學生覺得有趣的,在情境中激起數學思考,在探求中享受數學思考。
以“情”促“智”是問題探究的目標。教學中通過對數學探究問題的加工提煉,把蘊含其中的情感因素挖掘出來,讓學生在問題、困難、挑戰、挫折、取勝的交替中,在選擇、判斷、協作、交流的輪換中,經歷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領略和感受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數學能力,促進智力發展。教學中,要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給具有不同智力差異、認知風格差異、性格差異的學生提供不同但有效的問題,要盡可能的滿足不同程度的認知需求。設置問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幫助學生進行新知識遷移。問題的設置要具有啟發性、真實性、層次性、針對性、新穎性和挑戰性。
以“智”育人是教學的目的。數學學習雖然辛苦,但對于數學愛好者來說卻是種享受。經典的數學問題往往蘊含豐富的數學思想,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就是智慧發展的過程。情智數學課堂精彩紛呈,充滿真情和激情,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數學學習價值的認識,有利于促進學生知識向智慧的轉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3.教學感染力,深化情感。
情智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精神飽滿,以風趣幽默、生動活潑的呈現形式,展示教學的發生發展過程,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讓學生興趣盎然的投入學習,不斷引發學習激情。教師的形象、語言、教態、表情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溝通師生的感情。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做教師的不能沒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師。”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偏差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生動嫻熟、 極富情感的課堂語言,具有極大的感染力,是活躍學生思維、促使學生主體參與的催化劑。教師只有充當導演、編劇、演員、觀眾等多重角色,教學才能機智、靈活。
參考文獻
[1]孫雙金.《孫雙金與情智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0.
[2]張英伯,曹一鳴,喻平. 《數學教學心理學》,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01.
[3]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1.
[4]吳正憲.《吳正憲與小學數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