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于2018年1月1日實施,標志著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對于保護和改善環境、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環保稅法》的實施,標志著新時代我國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明顯改善了生態環境的保護狀況,體現了政府在新時代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切實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推進綠色發展。
關鍵詞:環保稅法;生態文明;法律制度;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F812.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098-02
作者簡介:陳曉光(1990-),男,漢族,山東臨沂人,法律碩士,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
一、緒論
從古至今,博大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的生態底蘊。子曰:“子釣而不綱,戈不射宿。”《呂氏春秋》中也有記載:“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1]先人有對自然的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的觀念,這對我們后人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為當代中國開啟了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之門。
二、環境稅收立法概述
從歷史看來,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一直非常重視。自上世紀80年代初,就把保護環境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同時國務院也發布了《征收排污費暫行辦法》,該辦法規范了排污的收費標準,從而加強了對環境的保護。經過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同時生態問題也日益凸顯。黨的十九大對環境治理提出了新的理念,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民對生活水平與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人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追求也會越來越高,要求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并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理念。《環保稅法》的出臺并實施,被認為是我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環境稅,興起于20世紀末歐美發達國家,至今沒有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統一定義,但各種定義本質大同小異。通常有以下幾個本質特點:第一、環境稅是構成一國稅收制度的稅種之一;第二、該稅種對應的應稅行為對環境質量有負面影響;第三、應稅行為與環境質量負面影響呈正比;第四、稅收成本促使納稅人盡量減少應稅行為或減少對環境質量的負面影響。分析上述環境稅的定義要素可知:環境稅是由多個對環境有影響的不同稅種和作為其存在基礎的相關法律制度構成的一個稅種體系,該稅種體系的共同目的就是用稅收這類經濟手段控制環境污染。由于稅收本身就是一種法律手段,所以,通常情況下,人們討論環境稅其實就是指環境稅收法律制度。[2]
三、我國的環境稅收立法現狀
(一)環境稅收立法的成就
為了彰顯我國對生態環境整治的態度和決心,加強我們社會各界更加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國家將環保費轉變為稅收,上升到立法的層面,通過環保稅法確立了“綠色稅法”的定位,為環保工作指明了方向。
《環保稅法》的出臺并實施進一步展示了我國注重環境保護的負責任大國形象。正如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所說,“開征環境保護稅,是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的綠色發展理念,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3]”黨的十九大對我們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環保稅法》的實施逼迫排污企業生產技術和工藝的革新,促進加快整個行業的變革,從而實現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現正實行的《環保稅法》是我國第一部“綠色稅制”,此稅法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完善我國“綠色稅收”體系和現代稅收制度起著重要作用,并且對我國邁向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及對我國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影響。[4]
(二)環境稅收立法存在的問題
1.關于“稅負平移”的爭議,并非增負
新環保稅法原則上是“稅負平移”,換言之就是把之前的排污費轉變成了稅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只是單純的換了換名稱,其本質內容仍然是排污費,可見,對于生態環境的改革力度顯示不足。稅收負擔與原收費變化不大,從而對單位和個人的影響有限,并非是通過增加排污的單位和個人的排污成本或者通過其他方式從根本上實現減少或停止排污從而達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5]從上層設計來看,之所以泛起這種爭議是因為目前稅法制定的原則是平穩過渡,今后出現新問題以及面臨新形勢仍然會深入進行調整,實現其環境稅法的威懾力。[6]
2.一些合法排污不稅收與立法意圖相悖
稅是依法征收的,其有強制性、穩定性、透明性,而排污收費相比環境稅收有很大的彈性,導致了環境保護的效果不理想。《環境稅法》中第三章稅收減免明確規定了不繳納相應污染物的情形。環境保護稅實質上對于合法渠道排污的不作出相應的稅收舉措,繼續維持以前收取排污費的形式,而是依法征收直接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人,這樣容易導致費稅負擔的不平衡。只有稅費征收標準實現公平,才會對環保稅的有效征收產生有利的影響。如果只是將自由排污裝扮成合法渠道排污就不需要納稅,這樣會使我們與環境保護的終極目標背道而馳。
3.稅收范圍不夠全面,征稅界限不清晰
從《環保稅法》的稅目稅額表中我們可以發現環境保護稅中規定了固體廢物、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等傳統工業污染物的征稅范圍,而對于一些新興的污染物并沒有具體規定其征稅范圍。比如核污染、電子垃圾、光影污染等,說明其征稅范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還有很多的因素沖擊著我們的生態環境。環保稅法未能對征稅與不征稅的污染物之間做出清晰的界限,這一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與明確。伴隨著社會信息產業迅猛發展,電子垃圾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日趨嚴重,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對于電子垃圾所造成的污染程度并不比傳統污染物小,然而在我國在電子垃圾的回收利用的技術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目前電子垃圾的回收利用渠道比較局限,激勵機制還有待完善,這些都制約了電子垃圾的回收與再利用,使大量電子產品被丟棄,破壞了生態環境,不利于環境保護。只有完善拓展征稅的范圍,才能使環保稅在環境保護中得到最理想的效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