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宏科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61-01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于疑問?!百|疑”是打開創新之門的鑰匙,因此“質疑”應成為數學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質疑的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應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只有認真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才能切實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1.創設情境,讓學生樂于質疑。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數學的正確方法,是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創設情境,引導和幫助提出問題,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因此,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把學生的興奮點轉移到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讓學生樂于質疑。例如,教學“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時,我出示了一大一小兩個長方體,讓學生觀察比較后提問:“體積誰大誰小?”,對這一問題,學生通過觀察一目了然,都能準確回答,這時有名學生提出疑問:“大多少?”同學們都無法作答了,疑從問中出,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經過討論后,他們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認為,要知道“大多少”,必須要學會計算長方體的體積。通過這樣質疑,給學生造成一種急于解疑的迫切心理,從而喚起他們探索新知的強烈欲望。
2.掌握方法,讓學生善于質疑。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好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求知欲的表現,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份天性教給質疑方法,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首先從常見的思維方法中進行訓練,觀察質疑,比較質疑,聯想質疑。其次,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滲透質疑方法,主要有概念、計算、應用題三方面。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對任何一個問題去探索或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學生或老師一時也想不到的問題,這是學會質疑的關鍵。有時學生質疑的涉及面廣,顯得“多而雜”。這時老師要組織學生討論,哪些問題問得好,哪些問題偏離了教學內容,不是教材的內容和重點,引導學生逐步由“多而雜”變為“少而精”,只要引導得法,學生就能有所發現,逐步學會質疑。例如:我在教學《小數除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設計了一個情境:52元買了12個同樣的蛋糕,收銀員只收取了總金額的整數部分,蛋糕多少錢一個?這個問題貼近生活,是數學問題與實際情況的高度融合,在算時,既要考慮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又要考慮結合生活實際適當取值。52÷12=4.33…,根據除法“四舍五入”法則,并結合市場零售定價一般不到分的實際情況,取值4.3元。問:4.3元/個是不是真實定價呢?一起驗證:4.3×12=51.6元,若只收取整數部分,應該收51元,這與題目不符。52÷12=4.33…,應該取多少呢?在此,考慮到只收取了總價的整數部分,減免(優惠)了總價的小數部分,在此取值應該向上取值,為4.4元/個,再驗證答案。為何不取4.38、4.39、4.41值呢?在此,考慮現在市場定價規則問題,零售價一般不定到分。
二、讓學生勇于質疑,學會釋疑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
在創新數學的課堂上,應開放教學,讓學生勇于質疑,并學會釋疑。為此,我們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1.自學找疑,溝通求疑信息。
從自學中找出疑問,使學生從自我需要出發,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自我發現。在上新課之前,讓學生看書自學,使新知識的信息直接由書本輸入學生的大腦。同時讓學生從中找出其中的疑點,從而產生急于解決問題的心理。例如在我們的學研指導案“自學”一欄中,要求學生提出疑問,其實這一環節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檢查學生自學情況的依據,如果自學扎實,課堂上不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愉快。
2.討論辯疑,探究解題途徑。
辯疑是引導學生在操作、觀察、比較的基礎上對疑問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發表見解。經過學生參與合作辯疑,彼此啟發,探索出解疑的途徑,使學生“辯中有獲”。例如,在“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學中,我讓學生動手操作,用6根小棒擺出下列圖形:□□△○同學們很快就能擺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這時一個聲音著:“我用6根小棒擺出了一個圓”,很多同學站起來表示反對:“直直的小棒不可能擺出一個圓”。
有些愛動腦筋的同學在思考:“直直的小棒不能擺出圓嗎”?有好幾個同學在課堂上爭得面紅赤耳,面其中有一個同學驚喜地發現,我剛把組里所有的小棒擺放在一起,用的小棒越多,擺出的圓形越接近圓!通過辯論和討論,使同學們在各種“認識矛盾”的焦點處集中正確的意見,選擇最佳思路。
3.訓練布疑,深發求疑成果。
針對學生對新知有所掌握和理解并急于“試一式”的心理,可設計一些趣味性、多性化的基本題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在訓練中,激發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以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達到深化求疑成果的目的。例如:我在教《簡易方程》練習課中,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甲乙兩地相距420km,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一輛摩托車同時從乙地開往甲地。汽車每小時行駛72km,3小時后兩車相距15km。摩托車每小時行駛多少km?
該題突破了大部分學生的常規思維,學生能很快想到兩車未相遇而相距15km的情形。若有學生提出兩車相遇后繼續向前行駛,直至相距15km,則及時引導學生開展討論,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4.課后拓疑,跨越時空限制。
課后提問可以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對知識整體理解很有裨益。課后的疑問是學生對知識進行加工組合和聯想,之后再深層次地思考和探索。例如,我在教學《可能性——擲一擲》練習中,出示了這樣一道拓展思維題:同時擲出兩粒骰子,為什么朝上的面點數之和是5、6、7、8、9的可能性大,可能性最大的是哪個數?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要把握好對時間、對象、范圍的控制,就能有力地促進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