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從西周“明德慎刑”,到西漢“德主刑輔”,發展為唐代的“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輔助之用”,沿著由德治到法治再到德法并治的道路,最終走向德治與法治的統一,并由此帶來封建統治的盛世。探究古代“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啟示我們,治理國家,二者要相互聯系,相互補充,有機統一,才能共同發揮作用。
關鍵詞:德治、法治;歷史演變;德、法統一;啟示
中圖分類號:D9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130-02
作者簡介:孔昕曈(1999-),女,山東濟寧人,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
德治和法治是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兩種根本手段,德治與法治是保障一個國家長治久安不可偏廢的兩種治國方略,德治是前提和基礎,法治是后盾和保障。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必然是德治與法治的統一。因此,在治國方略上,法治與德治是辯證統一的,法治離不開德治的支持與配合,德治需要法治的保障和輔助。①
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在中國歷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國家的兩種基本方略,對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法治與德治的思想在中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從西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而德治、法治獨行,時而德法并舉,沿著由德治到法治再到德法并治的道路,最終走向德治與法治的統一歷史演變。
回顧一下我國歷史上的“德治”和“法治”的思想,探究其發展關系,了解其歷史背景,對于指導我們現代國家的治理,是很有裨益的。
(一)西周時期,德法二分,“以德配天”,周人把“德”的思想推向極致。德是天地、萬物、民眾的紐帶,主張“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這種思想是對夏商以來神鬼崇拜,天命有恒觀念的革命,為鞏固西周政權提供了思想支撐。②
周公制禮,強調“明德慎罰”,把道德的教化功能與刑罰的強制作用結合,是一種道德和法律的統一體。禮是積極的規矩,“禁于將然之前”;刑是消極的懲罰,“禁于已然之后。"禮教為本,刑罰為用,互為表里,相輔相成,這也是中國古代經國家,定社稷的基本國策。③
“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政治法律主張是西周統治者的基本政治觀和基本的治國方針。在這種觀念指導下,西周統治者把道徳教化即“禮治”與“刑罰鎮壓”相結合,形成了西周時期各種具體法律制度和“禮”、“刑”結合的宏觀法制特色,被后世奉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則與標本。
(二)春秋戰國時期,德治、法治關系出現對立,法治成為主導。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發生急劇變化,存在眾多割據勢力,戰亂頻仍,社會環境動蕩,原有的德法二分的國家治理機制,無法適應新時代需求,漸次開始“禮崩樂壞”,各諸侯國逐漸進入變法時代。
法治在國家治理實踐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變法成為時代風尚。法家思想迅速發展,出現了卓有建樹的法治理論家,如慎到、荀況、韓非、李悝、商鞅、李斯等,他們參與社會實踐,推動社會制度化變革,重新分配社會資源并建立對應的國家治理制度,法治在國家治理實踐中成為主流。④
同時春秋戰國時期,德治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德治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君主應順從天命,以仁德治國,中國傳統的德治思想走向成熟。《管子》謂:“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張則國令行,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提出了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儒家既然重德治,因而必然輕視法治,他們認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他們批評與禮治對立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的法治理論,指責法家“嚴而少恩”,“不務德而務法”⑤,儒法兩家的對立,由此可見。
(三)秦代主要思想是任法而治,法治獨行,導致“唯法論”。秦朝建立后,繼續推行商鞅變法以來的法家思想和政策。秦朝由于極力推崇法家思想,將法治與暴政聯系在了一起,法網嚴密,嚴刑酷法,從根本上否認了德治的價值與作用,幾乎找不到德治的蹤影,造成人民處境惡化,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二世而亡,秦的夭折宣告了法治的失敗,可以歸結為唯以法治獨行而輕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四)漢朝主張“德主刑輔”、“禮法并用”。漢初的統治者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認識到嚴刑酷法是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要緩和社會矛盾,發展封建經濟,漢初統治者崇尚黃老思想,輕徭薄賦,寬省刑法,經濟得到了發展,政權得到了穩固。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到了西漢中期,法制指導思想發生轉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形成以儒學為指導的正統法律思想,把儒家的“德主刑輔”、“禮法并用”的主張作為立法的主導思想。以德禮教化為主,強調刑罰的輔助作用,將統治推向仁政。漢朝“德主刑輔、禮法并用”的治國方略與封建制社會的經濟基礎基本上相適應,從而促進了漢代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形成了“文景之治”、“光武中興”的盛世。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引禮入律,繼續堅持德禮為主刑罰為輔。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割據時代,一些有見識的統治者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大都重視法制建設,從指導思想上而言,依然堅持以封建等級、倫理綱常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以德禮為主,刑罰為輔,納禮入律,禮律進一步融合,并不斷推進法律的儒家化的進程。例如,魏律的制定者陳群、劉劭都是以儒學為宗,提倡禮治的,他們在起草新律時,自覺地滲入儒家禮的精神。⑥
(六)唐朝主張“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德治法治走向統一。唐朝德治的主要表現就是“以禮入法”,禮法合一。儒家主張以綱常禮教作為法律的指導原則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據,實現了禮法合一,使禮的要求與法的規范相互融合、相互滲透,許多的法律條文都直接來源于禮的規范,如八議、五服制罪等,所有的條文都以封建的“三綱五常”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了以禮為治國的根源,即“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以禮義教化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而以刑罰制裁作為治理國家的輔助手段,要德刑相濟、禮法并用,即重視“德”的指導作用,同時又不放棄刑罰的使用,把德治和法治的作用在儒家思想的原則上統一起來,形成了禮主刑輔、禮法結合的思想體系,使德治與法治走向統一。
唐朝統治者吸收了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經驗和法律原則,將德治與法治緊密結合達到最優水平,真正體現了“刑罰為政教之用”的立法思想,為后世立下了的榜樣,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局面,使唐朝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繁榮強盛的時期。
從古代“德治”與“法治”的發展關系來看,可以啟示我們,法律與道德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規范,而法治與德治又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方略,法律是基于人性的惡而制定,道德則基于人性的善而設置。法律懲惡,使人明確罪與非罪,道德揚善,使人明辯是非善惡。法律和道德調整的作用和范疇不同,其功能各有其優勢又各有其局限性。德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實施的前提是德治,而德治又靠法治來鞏固和保障。二者是相互補充而又不可相互替代的,只有緊密結合,方能使社會有序發展。歷史證明,單純的、孤立的德治或法治都是不可能將國家治理好的。
古代的德治、法治思想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遺產。以古鑒今,歷史上的“德治”和“法治”思想中合理的因素和經驗,是值得我們在批判、改造的基礎上加以借鑒和吸收的。在今天的國家治理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德治和法治各自獨特的功能優勢,使德治和法治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揮作用,國家方能長治久安。
[ 注 釋 ]
①徐秀霞.論“德治”與“法治”的辯證統一及其相關問題.東北師大學報,2001(6).
②蔡利民,邱昭祎.中國古代德治法治相結合的思想對當代國家治理的啟示.貴陽學院學報,2017,12(4).
③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法律出版社,1997,4:19.
④蔡利民,邱昭祎.中國古代德治法治相結合的思想對當代國家治理的啟示.貴陽學院學報,2017,12(4).
⑤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法律出版社,1997,4:22.
⑥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法律出版社,1997,4:28.
[ 參 考 文 獻 ]
[1]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M].法律出版社,1997.4.
[2]溫克勤.我國歷史上的“德治”和“法治”思想[J].道德與文明(津),2001(03).
[3]馬小紅,主編.中國法律思想發展簡史[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
[4]羅國杰.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 相互促進[N].人民日報(京),2001(0222).
[5]馮石崗.“法治”、“德治”相統一治國方略新境界[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邯鄲),2001(01).
[6]王大廣.當代中國視野中的德治與法治[J].黃河口社會科學(東營),2002(01).
[7]羅國杰.提高對道德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堅持“法治”和“德治”并重的治國方略[J].倫理學研究(長沙),2002(01).
[8]李建華.論德治與法治的協同[J].湖湘論壇(長沙),2017(5).
[9]魏秀玲.論中國古代的德治與法治[J].當代法學,2003(7).
[10]習近平.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養 勵志勤學刻苦磨煉促進青年成長進步[N].人民日報,2017-05-04.
[11]習近平.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EB/OL].新華網,2016-12-10.
[12]李君奇.德治與法治簡論[J].河北法學,2002(1).
[13]馬小紅,于敏.中國傳統德治與法治的思考[J].法學,2002(9).
[14]尹公甫.遑談德治與法治[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1(4).
[15]馬小紅,趙九燕.德治與法治思想[J].中國法律年鑒,2002(1).
[16]張仲華,任阿娟.試論選擇德治與法治并重治國方略的必然性[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1(3).
[17]舒國瀅,王重堯.德治與法治相容關系的理論證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