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凌
【摘 要】地理學科是一門極具實踐性的學科,它與我們的生活環境緊密相連。課堂教學是提升學生地理素養、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因此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贏得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主動權應予以高度重視。該文擬通過創新教學情境、教學方法和教學環節,贏得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主動權,有效提升地理課堂教學的合理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創新教法;高中地理課堂;主動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67-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貫徹和落實,教育工作者們愈加重視如何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傳統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理念偏向“教師主體”,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教學方式單調無趣,無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學效果較差。因此,教師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必須對教法進行改革和創新,贏得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主動權,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地理素養的發展。
一、創新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創設媒體情境。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眾多的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與時俱進、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努力提升自身的新媒介素養,打破以往僅由教師語言的描述開展教學活動的局面。教師應該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良性媒介技術,為學生展示生動有趣的地理現象和豐富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在教師為之創設的地理媒體情境中打開認識世界的眼界,完善學生的世界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創設問題情境。
以往的高中地理課堂以“教師的說”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地理知識和考試技巧,地理課堂缺乏師生互動,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較少,學生的大腦沒有得到充分的激活,學到的地理知識也未能得到充分內化和吸收,無法建構自己的地理知識體系。因此,要創新教法,就必須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分析和判斷,激活學生的地理思維,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教師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設置懸念、提出問題、創設情境等方式加強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三節“大氣環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太陽輻射既能到達地球表面,又能到達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溫度可高達127℃,夜晚溫度則降至-183℃。與月球相比,地球的晝夜溫差要小得多,這是為什么呢?”進行情境導入,以提問的形式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自然地開始講授新課程。
3.創設活動情境。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僅靠單一的講授法,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不能讓學生對所學習的地理知識產生深刻的記憶。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上,應不斷豐富教學形式,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真正參與和投入到地理課堂之中,而不是以“旁觀者”的身份被動的接收教師傳遞的信息,讓學生將教師傳遞的信息轉化為外顯的能力和內在的思想。例如,教師在高中地理課堂上,每節課可以讓每個學生擔當五分鐘的地理“小老師”,這樣不僅能夠促使“小老師”自己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豐富自身的地理知識體系,又能夠給其他同學補充地理知識,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也能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實施啟發式教學法。
在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 多采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 的模式,這種呆板固化的教學模式難以使學生對地理真正產生學習興趣,而且抑制了學生的個性,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正如孔子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師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應對學生實施啟發式教學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對地理現象和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啟發學生獨立提出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案并將所學的地理知識“圖式化”儲存進自己的大腦“硬盤”。
2.開展探究性學習。
傳統高中地理課堂上,學生只是被動地學,很少進行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創新教法必須改變傳統的學生學習模式,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增強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自我學習的良好習慣。比如,在學習高中地理(湘教版)選修4的“城市化”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例,談一談對城市化的理解,這一活動對農村產業活動、土地利用、農村生活方式有何影響。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去查找資料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3.開展合作性學習。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對學生群體意識的發展意義重大。教師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應創新合作學習的形式,通過小組討論、小組對話、小組操作、小組辯論、小組調查、小組競賽、小組演繹等形式開展合作性學習。比如在學習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區域的基本含義”時,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介紹自己所生活的地域,討論后每組各派一名學生進行總結匯報,最后由教師統一點評。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群體意識。
三、創新教學環節,優化地理課堂設置
創新教學環節是創新高中地理教法的基礎,創新教學環節就是要使自習-討論-點撥-練習-小結五個環節緊密銜接,不斷優化地理課堂設置。
1.自學。
這一環節是整個地理教學環節的基礎。讓學生在課前根據學習的地理主題查找資料、進行自主地總結歸納、發現自己不懂的問題,自學的形式可以以個體的形式展開,也可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
2.討論。
這一環節是整個教學環節的點睛之筆。在地理課堂的開始,由學生向教師提問,教師和其他學生一起對該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或者由教師確定討論主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對小組討論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和適當地點評。
3.點撥。
這一環節是高中地理課堂的關鍵環節。由教師進行基礎地理知識的講授,并對學生的疑惑之處加以點撥,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4.練習。
這一環節是對前幾個環節的鞏固和深化。在學生充分掌握所學地理的基礎之上,通過對習題的練習,加強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5.小結。
這一環節是整個教學環節的總結。小結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共同討論得出,是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概括和歸納。
四、結語
總而言之,創新高中地理教法,能夠讓教師贏得教學主動權,從而提升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助推學生地理素養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參考文獻
[1]楊學靜. 創新組織形式贏得課堂主動權[J]. 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 2018.
[2]曾勇. 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教學模式的創新[J]. 新課程(中學),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