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云
【摘 要】地圖是地理教學中的“第二語言”。 地圖在初中地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發展學生能力,提高教學質量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閱讀、使用、繪制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學生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綜合素質,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學;地圖應用;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21-01
地圖是地理教學中的“第二語言”,是地理學科重要表達工具之一,也是地理教學的主要工具。地圖與地理教學始終相伴。初中生對地理的學習還比較陌生,不得其法,而教學實踐證明加強地圖在初中地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發展學生能力,提高教學質量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對地圖運用給予足夠的重視,尋求地圖應用與教學展開最佳的結合點。
一、教學生讀地圖
讀取地圖信息時,一定要教給學生讀圖的步驟和方法。我一般是按照讀圖名——讀圖例——讀取正圖信息的順序進行的,并且收效顯著。圖名是一幅地圖的主題和主要地理事物的概括,先讀圖名避免主次不分和面面俱全,有著排除干擾,提綱挈領直奔主題的指導意義。圖例作為地圖的三大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之一,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熟記一些重要和常用的圖例,讀圖就顯得輕松得多。不同地圖上圖例和注記往往不同,一定要看清特別標注的圖例,才能通過圖例所示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在讀取正圖信息時,除了根據圖例析圖,還有特別注意圖上的注記,因為地圖上的那些文字說明,數字標注不但能讓我們讀出圖中的地理事物的特征,還能讓我們讀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如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 圖時,就是通過讀等溫線上標注的數字變化分析出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 圖文結合,變抽象為直觀,更易學懂。在日常教學中,我就注意圖文結合,新課學習“以文釋圖”,讓學生先看圖,通過讀圖、析圖,將圖上反映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然后對照課文內容,印證自己在圖上所看到的,從而達到理性認識。如在學習“亞洲的地理位置”時,我讓學生先打開世界地形圖,找到亞洲,然后指導學生分別從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三方面去了解亞洲的地理位置,學生很容易就認識到“亞洲地域十分遼闊,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從海陸位置來看,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既形象又直觀,易懂易記。對于課文的正文內容就“以圖釋文”,如對“在北半球地區,1月是最冷月,7月是最熱月。而南半球地區則正好相反:1月是最熱月,7月是最冷月”這知識點的理解,如把文字轉化為氣溫年變化曲線圖去理解,就能很直觀的從“峰”形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圖記住“在北半球地區,1月是最冷月,7月是最熱月”。從“谷”形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圖記住“在南半球地區,1月是最熱月,7月是最冷月”。圖文整合,感性與理性的交集,對學生理解和把握地理知識大有益處。
二、教學生畫地圖
現代化的教學是現代教育中所提倡的,地理教學過程中,有的教育者不具備繪畫技能,進而削弱了學生對圖的感覺,成熟、完善的板圖技能是其他教學手段難以比擬的。教育者深厚的繪畫功底能夠感染每位學生,使其積極主動地畫圖。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對地圖產生了良好的感知,這對地理知識點的有效教學具有重大的幫助。學生深入細致地了解了地圖,不再對地圖產生陌生感。
教育者帶領學生畫地圖,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熱情,同時還提高了他們的記憶力。學生畫圖之前,教育者十分有必要進行一番輔導,讓學生知道地圖中的山脈、河流等用何種形象予以表示,當學生了解了所要畫的地圖知識及具備一定的形象情感體驗后,簡單地繪畫地圖,有機綜合形象記憶與抽象記憶,發揮顯著的效果。如教授中國地形時,山脈在中國地形中一直是教學難點,是中國地形的骨架,怎樣使學生得到充分的體驗,唯有讓學生繪出山脈分布圖,要求學生配合協作完成,教育者相應地做出改進。繪出各關鍵性山脈,核對準確后在學生所繪的地圖上標明高原、盆地、平原這些地形區,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自然而然就了解了山脈是中國地形的骨架,地形具有煩瑣、多樣性特點。
三、教學生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在地理教學中,沒有一節課能離開地圖教學,可以說地理課上無圖不教學。地圖的表現力強,蘊含內容豐富,是地理教材文字內容最好的說明和補充,是對難以用語言文字表達的地理事象的擴展顯示。通過讀圖,既可鞏固正文地理知識,又可適度拓寬知識信息,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地圖使教與學融會貫通,教師要善于抓住地圖教學的契機,重抓學生良好的用圖讀圖習慣的養成,培養用圖習慣,激發學生的用圖興趣,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深層次挖掘教材地圖的隱性信息,形成地圖分析的基本過程、方法,教給學生各類圖像的判讀步聚和技巧,培養學生圖像信息獲取能力和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四、地理課程理論教學結合當地實際
地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終究還是理論層面的,不是實踐意義上的。當理論聯系實踐,學以致用時,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被挖掘到最大化,學生獲得的學習成就感才能更具有動力性。教師應該利用有限的課余時間做出合理的安排,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講學,讓學生運用已有的地理知識和地圖知識,在更接近自然更靠近研究的環境中,對實際的地理環境加以認識。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實際地形地貌進行繪圖,然后在繪圖過程中,對學生繪圖方法和技巧做出糾正或點評,既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又達到初中地理教學的教學目標。
現如今地圖作為初中地理上課的必要工具,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該十分重視地圖的應用,發揮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地圖不僅能保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能鍛煉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具有能應用在生活中的基本地圖能力,所以教師應當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入地圖作為輔導,提升教學質量,保障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正愛上地理這門課程。
本文系2018年度扶溝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中學地理教學中地圖應用的研究與實踐》(fgjy1805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