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林輝
摘要:科普文在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中發揮著巨大作用。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培養塑造的關鍵階段,因此樹立科學觀念、培養科學意識對其意義重大。本文從科普文的定義、高中語文科普文教學現狀、原因分析和科普文教學方法探究三個部分著手,結合人教版教材中的6篇科普文進行具體分析,以期能夠提高科普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科普文;現狀;教學方法;探究
科普文,是一種重要的實用文體,也是一種培養科學意識、邏輯思維的文體,它的作用和意義不容小視。隨著時代發展,高精尖技術不斷出現,科普文的實用性顯而易見。但是如今在高中,科普文的教學卻不盡如人意,因此筆者從探究科普文歷史、高中科普教學現狀,從而分析出現原因,進而尋找解決方法,同時結合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具體課文進行簡單分析,以便為科普文教學提供一點借鑒意見。
一、科普文的定義
科普,就是科學技術普及的簡稱,是指以通俗化、大眾化和公眾樂于參與的方式,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道德,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1]。
科普文,我們過去稱之為“科技說明文”,是由從事專業科學工作的專家所寫,目的是向非專業人士傳播專業知識、介紹相關規則和原理。科普文一般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等體式特征。科普文主要采用說明的表達方式。科普文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科技說明文,一種是科學小品。教材中出現最多的是科學小品。科學小品更具有文學性,形式簡短,語言生動有趣,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2]。
二、高中語文科普文教學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現狀
1.教師重視程度不足
科普文教學歷來問題頗多,對于教師來講,科普文偏理論,語言不易理解,教學過程很難“出彩”,高考涉及此部分內容不多,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僅選取一至兩篇科普文進行教學,有的教師甚至忽略該文體的教學,因此,相較其他文體類型的作品而言,會給學生留下“科普文無價值”的印象。
2.套路式教學痕跡嚴重,創新思維難以體現
部分教師會將很多應該進行細致教學的內容都總結成了重點、知識點和模板對學生進行傳授,讓學生進行記憶、運用,當下的高中學生在接觸到一篇新的科普文(或者說理論性較強的文章)時,都會直接使用所學到的技巧去尋找答案,至于對文章的解讀和梳理可能少之甚少。對教師而言,“很多受過大學中文系教育的老師,害怕讀‘理論書,也不太會理性解讀”[3]。教師的引導作用十分重要,教師思路不清晰,便無法有效地啟發學生進行思考。
3.學生對選文不感興趣
科普文是以一種深入淺出的語言和文字傳播科學知識,讓更多的普通人能夠了解科學內涵。但是選文中6篇科普文,例如《中國建筑的特征》這篇課文,專業術語過多,導致學生讀來難以理解,閱讀期待降低,導致對課文失去閱讀興趣。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學生對當今高精尖技術充滿興趣,但是教材中部分選文年代已久,沒有更新,距離學生生活的時代較遠,脫離實際,致使學生覺得科普文艱澀難懂,徹底喪失閱讀的樂趣。
(二)原因
1.高中人教版教材中科普文選文數量少
教材中科普文主要分布在必修③和必修⑤,共計6篇。在五本必修教材中,選文數量共計64篇,科普文所占全部選文的比例為9.4%,相較其他文體課文而言,其占比十分少,因此很容易被教師忽略,人為的導致科普文無法發揮它的教學功效。
2.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過大
“唯分數論”的觀點,導致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都十分重視如何準確、快速找到正確答案。這樣的科普文教學喪失了真諦,科普文教學是為了促使大眾了解科普知識,感受科技魅力,體悟科學精神。然而實際上,在高考重壓下,教師因循守舊,學生在教師的教導下,對科普文的魅力視而不見,他們腦中只有科普文的框架,答題套路和模板。
3.課堂教學缺乏樂趣
當今的高中學生思維靈活,想象力豐富,正是好好培養和塑造的黃金階段。進入高中課堂后,卻變得沉悶、不善思考探究,究其原因,只能說明課堂教學無趣、機械、死板,從而使得學生習慣了只聽只記,習慣了“接受性學習”,這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形成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危害極大。
三、科普文教學方法探究
(一)把握文體特點,選擇教學內容
教材中選文多為科學小品。科學小品的特點是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結合科普文的文體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因此,我們要在課堂中緊扣文章的趣味性,關鍵要依賴教師創設有趣的學習活動,提出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尋找文中感興趣的點,無數個興趣點就組成了課文的教學點。這樣,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對于學生和教師而言,效果顯著。
(二)了解學情,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經驗
每個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學習興趣均有區別,因此在進行科普教學時,應把握住學生的“已有經驗”,“未知經驗”,選擇適當內容進行教學。若不考慮學生實際,會形成教師上課上得累,學生學得累的局面。因此在上課時,教師應該主動將教學內容的選擇權交給學生,詢問學生哪些內容需要講,哪些內容不需要講,同時關注少數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教師的個人經驗進行內容的重組,這樣,課堂氣氛民主,學生和教師各取所需。
(三)多角度分析,把握教學重難點
科普文教學過程中,要從散文、議論文和說明文三個角度進行分析[4]。例如必修③中的三篇文章多為描述性的,通俗易懂,這時就可采取散文式的解讀方法去分析,通過分析課文的語言特點和寫作手法,讓學生在層層剖析中不斷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提升興趣。相反,必修⑤中的三篇課文就偏向理論化,有一定深度,因此要采取說明文和議論文的解讀方式,將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作者的觀點設定為教學重點,在充分理解基礎上,感受課文的科學性。
下面,筆者結合幾篇文章進行簡單的分析。例如必修③中的三篇課文《動物游戲之謎》、《宇宙的邊疆》、《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必修⑤中的三篇課文《中國建筑的特征》、《作為生物的社會》、《宇宙的未來》。針對《動物游戲之謎》這篇課文,我們可以根據文中提到的四種原因派別,結合學生的興趣和支持點,自主分成四組,即“演習說”組、“自娛說”組、“學習說”組、“鍛煉說”組,進行積極有效的辯論。這樣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習各種理論和支撐的原因,也讓學生懂得了科學知識。《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專業術語很多,因此教師只需要引導學生通過粗略閱讀,結合學生學習生活經驗,將文中的術語與生活中的事物等同即可,這樣的學習會更加具象化,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宇宙的邊疆》和《宇宙的未來》兩篇文章,均和宇宙有關,因此在課堂上可對學生進行基本引導,初步了解宇宙的有關知識,不必深入鉆研宇宙世界,讓學生對科學世界有個宏觀的了解,激發課后深入研究的興趣。《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剖析,最終了解“好奇”對物理學家的巨大推動作用,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興趣”意識,只有針對性的對課文進行內容把握,才能實現科普文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當下高中語文科普文教學的現狀。
參考文獻:
[1]周孟璞,松鷹.科普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8-19.
[2]王榮生.關于語文教學內容問題的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10(9):5-6.
[3]王榮生.實用文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吳神兵.高中科普文的三個視角[J].綜合天地,2011(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