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59-02
由全國十大“最美教師”、廣西特級教師、廣西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范徽麗任課題負責人主持研究的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北海市公辦幼兒園幫助農村幼兒園開展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2013B095)已經研究完畢,現將研究過程和結論報告如下:
一、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和研究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教育思想為指針,以《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加快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熱愛兒童、業務精良、結構合理的幼兒教師隊伍”精神為指導,以“海丫丫365成長行動”園本課程開發為載體,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北海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在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上推動北海農村學前教育優質發展,維護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提高北海農村人口素質、促進北海農村經濟、向海經濟協調發展。
(二)研究背景
早在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就在《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 中提出:“應當把教育工作作為專門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經過嚴格的、持續的學習,獲得并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此后,推進教師專業化進程便成為國際教育界的共識。1998年,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師范教育國際研討會”明確指出“當前教師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師專業化問題。”2012年,教育部出臺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將幼兒教師專業分為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維度12個領域,對合格幼兒園教師專業素質提出了基本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對教師專業素質能力提升做了詳盡的設計和規劃,指明了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的目標和實現路徑。但在整個教師發展體系中幼兒教師仍然是最薄弱的一環,尤其是農村幼兒教師發展問題還較多,許多有關研究真正涉及這一領域的仍不多見。
(三)研究目標
1.組織開展農村幼兒教師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了解農村幼兒教師的發展現狀。
2.以多種形式幫助農村幼兒教師了解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態勢,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學技能和專業素養,建設一支具有活力的農村幼兒教師隊伍。
3.充分利用市機幼現有教育資源,幫助農村幼兒園提升教師專業水平,進而提高辦學水平,進一步縮小城鄉幼兒教育的差距,促進全市幼兒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方法和流程
(一)主要內容
1.北海市農村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現狀研究。
2.公辦幼兒園幫扶農村幼兒園開展師資隊伍建設的模式研究。
3.公辦幼兒園幫扶農村幼兒園開展師資隊伍建設的途徑研究。
4.公辦幼兒園幫扶農村幼兒園開展師資隊伍建設的成效評估。
(二)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以問卷調查、實地訪談、觀察法等研究方法對農村幼兒園和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現狀進行調查,獲取相關信息。
2.案例研究法:開發“海丫丫365成長行動”園本課程,分析研究典型案例,評估幫扶效果,以此促進農村幼兒教師專業化成長。
3.行動研究法:在“計劃—實踐—觀察—反思—評估”的研究實踐中,建立效果明顯的幫扶模式。
4.經驗總結法:及時分析、反思、研究,不斷總結經驗,將經驗在一定范圍內共享,促進經驗向理論發展。
(三)研究流程
(一)第一階段(2014年2月—2014年12月):前期調查、初步幫扶
1.選取北海市一縣三區30所農村幼兒園的園長、教師作為研究幫扶對象。
2.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方式了解農村幼兒園師資隊伍建設現狀。
3.根據受扶幼兒園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困難、問題制定可行性幫扶計劃。
4.初步開展幫扶活動。
(二)第二階段(2015年1月—2018年5月):全面、深入幫扶階段
1.集中培訓、觀摩研討。
2.跟崗研修、案例教學。
3.進園指導、送教下鄉。
4.吸納幫扶對象進入特級教師工作坊。
(三)第三階段(2018年6月)總結、評估階段
1.全面總結課題實施過程。
2.整理課題資料。
3.撰寫研究報告,做好結題工作。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學術價值
(一)形成了北海市農村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現狀調研報告
開題以來,課題組以問卷調查、實地考察、訪問、座談會等形式對北海市30所農村幼兒園教師現狀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北海市農村幼兒園教師現狀不容樂觀:一是專業水平不高,二是工資待遇不高,三是工作強度較大,四是教科研水平不高,五是外出培訓、進修、參觀學習機會非常少。
(二)構建了公辦幼兒園幫助農村幼兒園開展師資隊伍建設的基本模式
1.設計、制訂具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
課題組通過教師培訓基本需求調查,得知農村幼兒教師培訓需求如下:區域活動的創設與組織(首位);五大領域主題教學活動的開展;一日活動安排;師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型活動的組織與安排;技能類:舞蹈、普通話、儀容儀態、資格認證;教研活動的開展;班級管理、課程管理;家園共育;閱讀(繪本)等等。于是,課題組將教師培訓需求分成四大板塊,安排了各板塊培訓負責人,設計、制訂了具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
2.“點”“面”結合,提升農村幼兒教師隊伍的綜合素養。
本課題幫扶對象既面向北海市全體農村幼兒園,又選取一些幼兒園開展進園指導、結對幫扶;既面向幼兒園,又面向教師個體;既借助市示范園開放周、市學前教育周從面上進行幫扶,又借助其他接待活動開展結對活動。如舉辦2016年亞洲幼兒教育論壇時,面向全市一縣三區的幼兒老師,邀請專家來園開展專題培訓;與西場鎮鎮海小學附屬幼兒園、南康鎮中心幼兒園建立結對共建關系,每年送教下鄉。活動中,課題組成員多次走進鄉村幼兒園進行現場指導,幫助教師利用本土資源進行環境創設與教玩具制作。同時將農村幼兒園教師納入范徽麗特級教師工作坊,如鐵山港區第一幼兒園教師楊珍璇成為工作坊坊員后,在工作坊里與其他坊員共同成長。由于“點”“面”結合,培訓效果好,從而提升了農村幼兒教師隊伍的綜合素養。
3.以TOT模式開展培訓,促進農村幼兒園可持續發展。
TOT培訓模式即“金字塔培訓模式”。該模式旨在以層級輻射的模式對教師開展自上而下的培訓。通過對培訓者(園長)的培訓,再由園長回園對教師開展培訓。如2015、2017年,課題組所依托的北海市機關幼兒園先后接待4批33名普惠性幼兒園園長來園跟崗研修。跟崗研修結束后,園長們紛紛表示將自己的學習和內化轉化為實踐,成為促進幼兒園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4.由單方幫扶到聯動幫扶,促進城市、農村幼兒教師共同成長。
在幫助農村幼兒園開展師資隊伍建設的過程中,課題組不是單純的安排農村幼兒園的園長、老師前來市機幼接受培訓,或者單方面安排課題成員到農村幼兒園進行指導,而是既有農村幼兒園教師前來市機幼進行集中培訓、觀摩研討,又有課題組成員下到農村幼兒園進行幫扶、指導,從而將整個幫扶過程聯動起來,取長補短,實現城市、農村幼兒教師的共同成長。
(三)探索了公辦幼兒園幫助農村幼兒園開展師資隊伍建設的途徑
課題組采取了集中培訓、觀摩研討、跟崗研修、案例教學、進園指導、送教下鄉、工作坊等多種形式引領農村幼兒園進行師資隊伍建設。
1.集中培訓,提升農村幼兒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
針對農村幼兒教師視野不夠開闊的現狀,課題組舉辦了多次集中培訓。早在2013年 6月,課題組就面向一縣三區的幼兒教師開展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培訓,邀請成都市教科所的劉敏專家和成都五幼的楊敏老師進行主題講座與示范課展示。2015年4月邀請臺灣幼教專家陳漢強和楊文香分別進行《幼兒園課程模式》和《開啟幼兒園的繪本花園》主題講座。2015年11月邀請北京市棉花胡同幼兒園園長李建麗開展《幼兒園文化建設與特色發展》專題講座;邀請廣西師范大學教授侯莉敏開展《活動中的幼兒及教師支持》專題講座。2016年12月邀請北京師范大學教師培訓中心教師王雅明開展《區域活動管理與指導》專題講座。2017年12月邀請侯莉敏教授開展《幼兒園本土課程資源建設》專題講座。這些集中培訓的選題都與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培訓愿望息息相關,從而提升了農村幼兒教師隊伍綜合素養。
2.觀摩研討,促進農村幼兒園保教質量持續提升。
觀摩研討是最直觀的培訓,看得見,摸的著,立竿見影。課題組利用北海市示范園開放日、北海市教育周、2016年亞洲幼兒教育發展論壇等活動,接待全市一縣三區幼教同行前來觀摩研討,展現市機幼課程建設、早操編排、環境創設、區域游戲、戶外游戲、食堂建設與管理等多方面建設的成果。從而較好地發揮了省級示范幼兒園的示范、輻射作用,加強了與姐妹園的交流,促進了農村幼兒園保教質量的持續提升。
3.跟崗研訓,提速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
跟崗研訓是農村幼兒教師隊伍速成方法之一。2015、2017年,課題組配合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圓滿完成了“廣西多元普惠幼兒園園長到自治區示范幼兒園跟崗研修”項目,為多元惠普幼兒園園長到市機幼跟崗研修搭建學習提高、交流互動、總結反思的高效平臺。跟崗研修的園長們在幼兒園常規管理、保教隊伍建設、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均得到了提升。2018年,鐵山港一幼的園長、教師在我園跟崗研修一個月,開闊了視野,提升了綜合素養。
4.案例教學,提升農村幼兒教師五大領域教育教學技能。
“五大領域”教育教學技能是學前教育的主要手段。課題組在示范園開放日、北海市教育周、亞洲幼兒教育發展論壇等接待、送教下鄉活動中,安排一線教師上示范課、觀摩課,展示課程的建設與實施成果,幫助農村幼兒園教師成長。如課題組成員馮燕燕老師在北海市第四屆教育周繪本課展示《愛吃水果的牛》,林妍莉老師在北海市第五屆教育周特色課堂展示中班音樂活動《照鏡子》,林懷秋老師在2016年全區中小學安全教育示范課觀摩現場會上向一縣三區的與會人員示范展示安全教育課《不上你的當》,新教師劉雨森在2017年“國培計劃”北海市統籌項目——銀海區、海城區和市直幼兒園教師送教下鄉培訓活動中展示大班數學活動《認識時鐘》。一批農村幼兒園教師在這些活動中獲取先進教育教學理念,不同程度地提升了“五大領域”教育教學技能。
5.進園指導,直接提出建設性建議。
進園指導是加強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的“短平快”培訓方式。課題組成員多次赴農村幼兒園開展調研、指導、培訓。針對農村幼兒園的環境建設、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教師專業技能、一日常規管理、區域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教玩具制作等及時提出意見和建議。如2014年,課題組成員張鈞霞和林妍給西場鎮海小學附屬幼兒園帶去《農村幼兒繪畫的指導》《幼兒舞蹈創編》兩場專題講座。2016年,課題組負責人范徽麗赴鐵山港區南康鎮中心小學幼兒園開展“《指南》背景下鄉村幼兒園的學與教”巡回講學活動,為鄉村幼兒園幼教同行分享自己對指南的研修心得,并針對鄉村幼兒園資源匱乏這一問題提出了建設性建議。2017年,課題組負責人范徽麗與市政協調研組通過調查、訪問、座談會等形式,實地考察了市轄縣區的相關農村幼兒園,并形成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性意見。2018年,范徽麗帶領張均霞和劉炎麗到鐵山港區第一幼兒園就幼兒園辦園模式、師資隊伍建設、安全管理、教育投入等情況進行了全面調研,現場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6.搭建平臺,促進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 。
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必須有一個交流互動平臺,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2014年4月,課題組赴西場鎮海小學附屬幼兒園支教,課題組成員林萌老師進行了大班體育活動《長臂人》展示。2016年5月,市機幼黨支部與鐵山港南康鎮中心幼兒園建立“結對共建”友好園,董俊萍老師帶去中班科學活動《不怕水的紙船》,南康鎮中心幼兒園陳建嫻老師則展示了大班社會活動課《包包展示會》。2016年12月,課題組到廉州鎮第三幼兒園支教幫扶,劉炎麗老師帶去小班繪本課《好餓的小蛇》;到鐵山港南康鎮中心幼兒園開展送教下鄉活動,毛睿老師帶去小班繪本課《好餓的小蛇》。2017年12月,課題組赴南康鎮中心幼兒園開展“結對幫扶”送教活動,林懷秋老師和劉雨森老師分別送去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繪本教學活動《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和一個有趣的數學活動《認識時鐘》。通過“結對幫扶、送教下園”交流互動,不僅為農村幼兒園送去了幼教新知識、新方法和新理念,還搭建起了城鄉幼兒園彼此交流互動的平臺,促進了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
7.發揮特級教師工作坊優勢,實現“人人提升,共同成長”目標。
范徽麗特級教師工作坊具有突出的學前教育教研優勢。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可以引領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內涵發展。該工作坊由主持人、指導者、協助者、幫扶者、參與者5種類型的成員構成。幫扶者和參與者為不同幼兒園的中層領導和骨干教師。在確定幫扶者、參與者成員時課題組充分考慮了覆蓋面及層次、不同職稱、不同年齡等因素,團隊綜合素質高,影響力大。工作坊以教科研活動為載體,以“共同體”為合作方式,通過自身學習發展平臺,發揮特級教師的示范、輻射引領作用,營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圍,促進不同層次教師共同發展,實現“人人提升,共同成長”的目標。如鐵山港第一幼兒園骨干教師楊珍璇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四)引領了公辦幼兒園幫助農村幼兒園開展師資隊伍建設的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研究個性心理的一種最直接、最簡單的研究方法。對于地處偏遠的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來說,這種方法便于進行比較全面深入的考察,然后根據考察結果制訂出切實可行的隊伍建設方案。課題組通過對潿洲島(農村)幼兒園的個案研究,組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潿洲島上的第一支幼兒教師隊伍,創建了潿洲島上第一個公辦幼兒園。
1.創新邊遠海島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管理模式。
潿洲島四面環海,交通不便,物質貧乏,條件艱苦,許多教師不愿到島上任教。為建設一支優秀而穩定的海島幼教隊伍,市機幼創新了“同一目標,同一理念、同一支隊伍、同一種管理”的“四個一”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實施新入編教師必須到潿幼教學三年、優先照顧上島教師、實行上島輪教制度、為教師爭取上島優惠政策等有力措施,組建了一支擁有教職工20人的海島教師隊伍,2015年11月正式開園時,就招收了126名幼兒,開創了農村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中課程及教學改革的先河,為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參照范本。
2.強化邊遠海島幼兒園教師隊伍師德建設。
在艱苦的海島上從教,潿幼教師不僅要面對臺風、海浪的挑戰,還要有決心實踐“愛的堅守”。為堅信教師教育信念,提升教師師德水平,課題組著力打造了“以愛育愛”的教師文化,保證了課程的開發與教學的順利進行,贏得了島上孩子和家長的普遍贊譽,從而鍛煉、培養了一支海島幼教隊伍。在2016年北海市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經驗交流會和廣西優秀師德報告會上,課題組負責人范徽麗向與會代表作了經驗交流報告,受到了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同年,范徽麗還榮獲了2016年全國“最美教師”稱號。
3.研發邊遠海島幼兒教師園本課程。
幾年來,課題組以“心中有愛,眼中有孩子,腦中有思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為課程教學目標,促進了“以愛育愛”教師文化的形成。為使潿幼的教學能夠正常開展,教師運用本地資源開發課程的能力得到提升,課題組協助潿幼教師結合潿洲島的地域特色,充分利用潿洲島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研發了具有海島特色的“海丫丫365成長行動”園本課程。教師們把潿洲島的交通不便變成開展情境教學的有利條件,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把課堂搬到芭蕉林、海灘、天主教堂、大榕樹等地,把整個潿洲島變成幼兒的大自然課堂,從而創新了活動教學模式。
(五)凸顯了公辦幼兒園幫助農村幼兒園開展師資隊伍建設的成效。
隊伍建設不能一蹴而就,培訓方式必須隨時更新。課題組以封閉與開放相結合的問卷方式對參培園長、老師進行效果評估。從收回的反饋意見看,參加研修的園長、教師對課題組開展的各項培訓活動均給予了很高評價。現從兩個方面摘錄幾段與讀者分享:
1.跟崗研修園長們后視野開闊。
(1)“我們合浦縣8位普惠性幼兒園園長有幸在北海市機關幼兒園進行了為時一周的跟崗研修活動。通過參觀校園環境、課程觀摩、專題講座、園務會議、園本教研、隨堂聽課、座談會及專家現場點評等活動,深入了解了北海市機關幼兒園的管理與運行過程及優勢,看到了我們農村民辦幼兒園在工作上、管理上、教學上與示范園的差距。”
(2)“通過多角度的學習及北海市機關幼兒幾位園長的無私教導,我在辦園理念及管理經驗、管理水平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3)“通過研修學習,在教授和專家的指導下,我本人受益匪淺,不僅開闊了視野,提升了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使對幼兒園管理有了全新認識。自己一定會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實踐,促進我們幼兒園的可持續發展。”
(4)“本次研修形式靈活多樣,務實。我們著實學習與掌握了有關幼兒園常規管理、保教隊伍建設及后勤管理的方法與經驗。對今后我園如何提升幼兒園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2.教師們參加研訓后更加敬業。
(1)“我參與了新教師的教研活動,獲益匪淺。新教師呈現的是一節真實的常態課,它既沒有過多的修飾,也沒有太多的花俏。教師區域活動的組織非常規范,每個區域有分組標識,讓幼兒自主選擇,讓孩子們在區域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創造力、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以及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這樣的課堂讓我感到樸實、自然,更讓我們看到了老師們的工作態度、專業素質、對孩子們的熱愛與關注。”
(2)“市機幼的環境處處體現了規范化。室內、室外都突出了以幼兒為本的理念,兒童化情趣非常濃。班級中的小環境、區域材料、家長園地等以及幼兒作品各有特色。通過學習,我體會到了‘學然后知不足。在今后工作中,我會滿懷愛心,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幼兒創造一個輕松、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創設一個美麗溫馨的生活空間。”
四、研究成果推廣的范圍和取得的社會效益
在4年多的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充分開發、利用、共享教育資源,通過多種渠道開展農村幼兒園教師培訓,協助被幫扶園園長、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提升專業素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整體上提升了北海市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水平,為促進城鄉幼兒園之間的均衡和諧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獲得了極高的社會聲譽。
1.課題組依托的北海市機關幼兒園被評為首批自治區示范園、北海市窗口幼兒園、北海市學前教育培訓基地,為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發揮了不可多得的輻射、示范作用。
2.潿洲島幼兒園作為課題研究的個案對象、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試驗田”在教師隊伍建設模式、師德建設、課程研發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經驗被選作鄉村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的范本在北海乃至全國推廣。
3.潿幼教師師德文化“愛的堅守”感染了許許多多農村幼兒教師,使他們“不忘初心”“扎根鄉村幼教的工作信念倍增”,迅速成長為“中流砥柱”。如鐵山港區南康鎮中心幼兒園等農村幼兒園推廣“海丫丫365成長行動”園本課程的研發經驗后,成功解決了該園教育教學資源不足和教學水平不高的問題。
4.潿幼潿幼教師的主題活動設計——《神奇的潿洲島》在2018年北海市教師風采大賽上獲農村組一等獎;“海丫丫365成長行動”課程成果《挖掘邊防海島本地資源 開展幼兒探索性學習課程設計與實踐》榮獲2017年廣西基礎教育成果獎一等獎;《邊防海島的幼教拓荒:“海丫丫365成長行動” 的研創與實踐》榮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五、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的研究設想
縱觀整個研究流程和橫向比較,課題組認為:以往關于農村幼兒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多停留在提出問題、發現問題階段。對于如何解決問題則停留在提出意見和建議上。盡管有的公辦幼兒園也開展了幫扶農村幼兒園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但規模較小,形式單一。像本課題組那樣面向整個北海市的農村幼兒園園長以及教師,采用集中培訓、觀摩研討、跟崗研修、案例教學、進園指導、送教下鄉、工作坊等多種形式開展幼兒教師隊伍建設幫扶尚屬少見。當然,本課題研究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在幫扶過程中,公辦園還占據著主導地位,以后要加強公辦幼兒園與農村幼兒園之間的互動,促進園與園之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2.培訓方式方法還要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吸引教師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自主展現。根據農村幼兒教師現階段的特點,培訓宜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參與式、情景式、討論式等,適當減少理論培訓,多增加實踐培訓,以提升幼兒教師培訓的實際效果。
3.對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的評估體系還不完善,今后要改進培訓策略,提高培訓效力。
4.研究對象雖已覆蓋全市農村幼兒園,但對個別幼兒園的幫扶還不夠深入。今后要多致力于解決問題并總結成可操作的經驗加以推廣,使幫扶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的整個過程趨于系統化、科學化,從而在一定的區域內促進農村幼兒園優質發展。
六、成果附件
《課題組成員論文集》《農村幼兒園教師培訓公開課、示范課教案輯》《農村幼兒園教師培訓課件總匯》《農村幼兒園教師成長故事集》《農村幼兒園教師課程研發成果輯》
(作者為廣西“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北海市公辦幼兒園幫助農村幼兒園開展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負責人、廣西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研究院兼職研究員;本報告為廣西八桂教育家搖籃工程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