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國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71-01
俗話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币粋€人的發展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但習慣是其重要的基礎。好習慣將影響人的一生,它是促進人走向成功的階梯.家校合作可以共同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使他們樹立起自信心,在困難中磨練堅強的意志,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本文重點分析家校對留守兒童行為習慣養成的影響,從而提出相應對策。
一、影響農村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行成的因素
1.不良的生活習慣。
學生自我生活能力差,家長的包辦養成了孩子的生活散漫、依賴性強和懶惰的習慣。孩子對時間觀念淡薄,生活中無條理,不認真和沒耐心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障礙。這種認真與無耐心也應該與生活習慣緊密相關。
2.不良的學習習慣。
(1)學生無規律的生活習慣是造成不良學習習慣的重要根源。據調查,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在學習行為習慣方面存在諸多嚴重的問題,其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比其他學生低18%。有的對學習持消極、被動、厭惡情緒,缺乏學習熱情,形成了懼學心理,對學習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學。有的學生積極要求進步,但由于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習上的事倍功半。
(2)學習沒有目標和良好的習慣需要教師和家長的指導,缺少計劃,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的計劃性指導教育存在缺失。
(3)作業習慣與作業訂正是學習困難學生要突破的難點,存在為作業而作業的問題,訂正作業沒有做到獨立思考與獨立完成,家長和教師都存在責任。
(4)家長的獎勵方式存在偏差,經常發現孩子希望的是精神獎勵,而家長給予的卻恰恰是物質獎勵。普遍存在打罵、傷害孩子自尊等錯誤的教育方式,也有少量存在的家庭冷暴力,嚴重地損害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3.心理問題的存在。
(1)少言寡語、不善溝通。這些孩子常年和自己的父母分離,卻缺失了父母的關愛和呵護,以及家庭環境的不穩定,在他們的心理造成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再加上不善于與人溝通交流、少言寡語,造成這些孩子的自信心比別的孩子要弱。
(2)感情脆弱、容易沖動。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年齡在12歲以下。正是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是青春發育期,情緒不穩定,容易波動,由于長時間缺失父母的關愛和呵護,情緒容易沖動,在他們的心理上產生了逆反心理。
(3)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上發生偏離。農村留守兒童,認為自己的父母出去打工,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心理上產生了一種看不起父母的想法,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未來感到失望,整天無所事事,抽煙喝酒、上網聊天。嚴重的影響到留守兒童的行為方式,在學校學習和社會生活中常常出現一些違規違紀的行為。
二、家校合作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
1.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1)我們擬定并進行了“父母對孩子道德行為的言傳身教”、“我和孩子一起談文明”、“我和孩子 聊上網”、“我和孩子講誠信”、“我和孩子說勤勞”等專題講座,受到了家長們的歡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召開家庭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生活行為習慣經驗交流會。我們的 做法有: 一是請優秀家長代表介紹其成功的家教經驗, 進行現身說法, 發揮同伴引領作用;二是通過網絡播放各種影音教材讓家長觀 看, 以及充分運用 《德育園地》 網絡平臺, 指導家長的家庭德育活動; 三是設立“課堂聊吧”。請家長到學校聚集一堂,以座談的方式,面對 面地交流對留守兒童實施家庭教育的有關問題,坦誠地交換看法,交流心得。
(3)搭建家校聯絡平臺。在開展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培養 過程中, 通過電話聯系、 建立校園網開辟 《留守兒童園地》 、 開通“家校通”三種形式,搭建家校聯絡平臺,及時溝通家校信息。
(4)發揮校內各種宣傳陣地作用。充分利用廣播臺、 黑板報、學習園地的宣傳功能。及時向學生宣傳優 秀事跡、好典型,定期出留守兒童活動專題板報,在櫥窗與學習園地 及時廣播記錄好人好事。
2.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1)認真聽講行為習慣的培養。
教學時,要注意培養學生全神貫注學習的習慣,告訴孩子上課跟著教師走,眼睛看,耳朵聽,需要練習時馬上動手。對于根本聽不懂的孩子,教師應給他們補課并加強預習;對于自制力差,易受內部、外部干擾而走神的孩子,教師應在鍛煉孩子的意志品質、提高自控能力上下功能;對于缺乏學習興趣的孩子,教師應在課堂上給孩子表現并得到肯定性評價的機會。
(2)按時完成作業的行為習慣的培養。
認真按時完成作業,是進一步理解鞏固消化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環節。首先對改善孩子不良行為的標準不要定得很高、很嚴格、很硬性。教師布置作業時,應注意“兩性”:一是目的性,即作業應突出知識點,提倡少而精;二是階梯性??偨Y經驗,探索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效結合的途徑。
(3)定期召開家長會,定期開放學校教育教學成果,和家長一起分析學生學習行為習慣養成的現狀,征求家長的意見,獲得家長的支持。和家長一起研究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研究激勵評價的方法,促進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
(1)自信心的養成。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自閉心理進行干預和輔導,這就要成立心理輔導小組,定期或不定期的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學校成立愛心爸爸和愛心媽媽,經常和農村留守兒童談心交流,雖然他們的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他們也能體會到家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
(2)培養堅強的意志,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由于祖輩沒有文化知識,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不夠重視和關心,學好、學差一個樣,只要身體好,將來能打工就行了,這種思想的灌輸,導致留守兒童厭學、產生知識無用論的思想,最終輟學。這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幫扶教育他們,社會愛心人士、團體出一份力量,讓他們也感受到愛的溫暖,感受愛的教育。
(3)合作交流能力養成。構建和諧的新農村建設,這樣使農村留守兒童居住的環境有所改善,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鄰里和諧、和睦相處。有福同享的社會大家庭,使身邊的每一個留守兒童得到愛,不缺愛。學校的老師要對留守兒童更加呵護,關注他們的成長,使他們的身心健康快樂的成長。更應該鼓勵他們與人交往,合作交流,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總之,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家庭、社會、學校的共同關注,一起參與,教師要對留守兒童傾注更多的關愛,更重要的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盡到監護職責,家校配合,共同參與,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陽光向上、積極進取的社會人。
本文系2018年度扶溝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農村小學留守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策略研究》(fgjy1806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