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摘 要】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一項新課題。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健應從分析學生的心理問題入手,深刻探討其成因。針對性的采取措施,要從多方面入手,對中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疏導,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疏導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84-01
現今中學生不僅要們具有較高的駕馭科學文化知識的能力,而且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來適應瞬息萬變的形勢和環境。因而,對中學生心理健康進行深入的研究對于促進初中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并對其進行有效的疏導,已經成為教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中學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及表象
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發現,形成中學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有些學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來自家庭、社會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心理不健康。這些不健康的因素,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激,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可以歸類為以下問題。
1.學習類問題。
由于中學生的學業壓力比較大,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方面,其問題有:
(1)進入初中后,課程多,學習難度大,同學之間學習成績競爭壓力大,促使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課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記憶力下降,反應遲緩等。
(2)學習任務重,學習難度加大,厭學現象突顯,在學生中出現厭學情緒逐漸顯現。
(3)中學考試科目多,次數多。使學生產生考試焦慮,每逢比較重要的考試時,學生表現的考試焦慮更為嚴重。
2.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中學生內心活動日益豐富但不善于溝通,內心的消極情緒得不到及時疏導,容易形成自閉心理,會出現焦慮與抑郁,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長。
(2)早戀現象。現今信息傳播便捷,信息量大,中學生心理相對幼稚的,缺乏辨別能力。易出現早戀現象,由于得不到學校和家長在青春期的正確教育和引導,容易出現青春期心理問題。
3.人際關系中的問題。
(1)與父母的關系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自主意識的覺醒,成人感和成人意識明顯增強,在認識、觀念、處理問題上出現偏差,會與父母產生沖突隔閡。另一方面由于家庭不和諧、單親家庭的因素,也會形成中學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2)在校與同學相處中,由于同學之間在學習和班級活動中會出現隔閡,使同學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會使學生出現心理自閉和孤獨感。
(3)師生關系相處中。教師在管理學生過程中,對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中管理引導方法不當,批評嚴厲,指責過度,使師生之間產生對抗心理。這樣也會使學生心理出現問題。
4.對待挫折認知和適應問題。
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挫折,但由于自身認知和處理挫折的能力不足,有時得不到學校、家長及時溝通和疏導,面對挫折造成的困惑,產生的消極心理。這種心理健康問題對中學生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二、中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因素
造成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比較復雜的,而且因學生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校的因素。學校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學校沒有一支過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學生出現問題后由校領導或班主任來對事件進行處理。很難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第二,中學生自身成長的因素。中學生生理和心理都處于成長發育過程之中,現代家庭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家庭,在家呼風喚雨,到學校后地位發生變化,心理失去平衡。加之進入中學后學習等各方面的壓力又比較大,自我調節與適應能力不是很強。
第三,來自家庭的原因。一方面家長對子女期望值較高,功利性的對待學生學業成績,使他們產生心理困惑,心理失衡;另一方面,家庭不和諧,單親家庭學生增多。在家中由于不能得到完整的關愛,處事過激或消極怠慢。來到學校在與同學的交流中則表現或抑郁、或妒忌,最后發展為自閉。
第四,社會的一些負面影響。由于中學生缺乏是非判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容易沾染不良習氣,產生心理疾病得不到消除和矯治,就會走向極端,造成危害。
三、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疏導策略
作為一名教師,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義務。一方面要做好預防學生心理失衡的“超前干預”,另一方面要注重做好疏導工作。下面,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工作實踐,談談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與疏導。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有助于學生系統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日常必要的心理、情緒調節技術、技能。引導學生掌握一些疏導不健康心理的方法,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引導學生客觀評價現實,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
2.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教育網絡。
定期開設家長心理技能培訓,傳授方法,加強引導。與社區活動結合開展家庭心理咨詢室,幫助家長解決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構建和諧社會。
3.引導學生對學習壓力和考試焦慮的正確認識。
一方面:引導學生確立終身學習意識,掌握學習方法,樹立良好的學習觀念,培養學習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學習壓力,使學生坦然面對學習壓力,化壓力為動力,克服考試焦慮。教師教給學生一些克服考試焦慮的方法,來緩解沉重的學習壓力。
4.積極開展文體活動,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學校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鼓勵學生參加課內外等興趣小組和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群體活動中發揮自己的特長,融洽同學和教師的關系,促進建立團結的集體,提升班集體的凝聚力。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開創性工作,需要教師,家庭和社會密切配合勤懇工作,才會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單亞倩. 中學生心里健康教育教學案例與反思[A]. 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8(二)[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2018:2.
[2]高玉敏.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4(21):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