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平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95-01
小學語文教學要立足于發展,這已成為當前大家的共識。但聯系教學對象我們要發展兒童的什么?葉圣陶先生早在80年前談到小學國文教育應當怎樣改革時明確提出了“須認定國文是發展兒童的心靈的學科”的著名論斷。也就是,語文教學要發展兒童的心靈。
一、發展兒童心靈的意義
首先需要明確“心靈”是什么?簡單講,“心靈”就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葉老為什么強調語文是發展兒童的學科呢?語文教學和發展兒童的心靈有什么關系呢?第一,語文學科發展兒童的心靈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語文是一門表情達意的學科,通過語文教學發展學生的思想情感是義不容辭的任務。正如葉老所說的“文字所以表聲音,聲音所以達情思,是人人知道的。沒有情思,就沒有發出聲音的必要,更何需文字?可見情思為聲音的泉源,而文字為聲音的符號。第二,思想情感對兒童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我們有的兒童對人對事都缺乏熱情,無論父母對他有多么好,他也感受不到、體會不到父母的深情,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感是兒童思想意識、道德行為形成的基礎與動力,兒童有了愛父母、愛祖國的思想情感,才能形成愛父母、愛祖國的行動。所以情感教育,即人格教育。第三,思想情感是兒童學習的動力和基礎。人們在認識事物時,總是帶有情緒和情感的,教學也不例外。學生的認識活動和情感結合就會大大提高認知效果。因為人們所獲得的知識只有在情感里保存得最牢固,學生學了許多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遺忘,但凡打動兒童心靈的東西,都會在其情感深處留下深刻的記憶,終身難忘,以朗讀來說,如果感情不投入,能體會出作者的情思嗎?作文更是如此,情感是作文的動力,只有情深,才能文美。凡是名家名篇,讀起來瑯瑯上口,能打動人的情思,就是因為作者心懷深情,而吐露出的情語,恰如近代學者王國維所言:“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景語中含蓄情感,情語中映襯著景物,關鍵在于真景物、真感情。
二、要為兒童創設發展心靈的境遇
創設學習語文的境遇是發展兒童心靈的首要方法,境遇的含義是什么?我認為境遇應從兩方面理解,一是廣義的境遇,就是指兒童學習語文的環境、設備、氛圍等;一是狹義的境遇,也就是現在所講的教學情境,不論閱讀或作文,教師首先要創設一個富于激發兒童情緒、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將兒童引到情思的情境之中,當兒童的情思被激發起來,使之產生愿意讀書、急于表達的愿望時,讀書、作文才能達到好效果。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的情境教學,就非常重視一課開始帶有情感的導語激發,她以富于形象,生動、優美的激情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或以具體形象的畫面、實物、電腦圖像等教學媒體,將學生引入到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學生的情思。這樣,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兒童的思維活躍、情緒豐富,情思縝密。她更重視作文前的情感激發,如帶孩子們去郊外找春天、看秋收、踏雪景,以喚起兒童的歡樂心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各種教學手段,先是以情導入,激發情感;再師生載情讀文,文中悟情,以達到師生情感與文本作者情感的共鳴。
三、要做到語言和情思統一
語文學科發展兒童的心靈,激發情思,這是根本。“順次而訓練學重的語言,使其恰當所思,明顯有序,最后乃著力于記錄寫述等形式的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不論閱讀還是作文不僅要重視內容的思想情感,也還要注重語言形式和方法,萬不能脫離學生的語言實踐,閱讀教學在感受思想情感之中,還要理解作者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要理解文章結構、體會文章表達方法,我一直主張閱讀教學過程一是由正逆兩個過程構成,一是由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這是正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主要經過由具體(語言)到概括(內容)的過程。二是由思想內容到要點到語言表達的過程,從語言表達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思和文章表達方法,這是構成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過程,是理解作者寫作文的過程,也是訓練學生語言、思維、情感的過程;可以從作者和寫作角度探索一些問題,如作者的情思是怎樣表達的、文理是怎樣闡述的、思路是如何體現的,文章在立意、構思、布局謀篇上有何特點,在遣詞造句方面又有何特色等等,學生把這些問題弄明白了,才能達到“善讀”的水平。目前,在閱讀教學中有一種現象,大多數是停留在前一過程上.強調朗讀是正確的,但是對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精彩語句不加咀嚼、體會,不去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情思表達的思路,這樣的朗讀,學生能感悟到思想內涵嗎?
在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中,要始終貫徹語言和情思的統一,課文中有寫景的文章,教學時,就要將景與情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出景中之情。課文中寫事為主的文章,教學時就要使事與情緊密結合,使學生體會事中之情,課文中凡以寫人為主的文章,作者會傾注愛憎分明的情感,人與事結合,在明白事理之后,還要歸結到人的思想感情上去,以所贊揚、歌頌的人物的人格力量,激起學生的敬仰、愛慕之情 ?。
學生作文中,一方面要激發學生思想感情,一方面還要在語言表達上進行指導,例如文章結構是否合理,語句是否通順,詞語運用是否恰當,標點符號的運用是否準確,文字書寫是否工整、正確,這兩方面要全面評改,不能因為強調情思的感悟,而忽視了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也不能強調語言形式方法的訓練,而忽視了人文思想、審美情趣的感悟,因為語言和情思始終是統一的,語文課發展兒童的心靈,最終要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四、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
要發展學生的情思,教師必須具有真摯的感情,教師有了真情,才能做到以自己的感情去體會教材中的作者之情,再以之感染學生。例如以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把學生引導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向學生揭示自然之奧秘,欣賞大自然的美,從而使學生產生熱愛自然的情感,進而能書寫贊賞大自然的美文。由于情感的陶冶,隨著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學生內心就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入境入情,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從而受到情感的陶冶,這樣,作者、教師、學生的心靈才能達到共鳴,使教學達到最高境界。要使教學達到這個境界,要發展兒童的心靈,關鍵在于教師要有一顆真、善、美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