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嬋 宋彥峰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12-01
在新課程改革中,探究課的比例不斷增加,并且國家教育部2001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實驗修訂稿)》中,將探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必修課程。這樣怎樣上好探究課也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課題。通過教學實踐證明與傳統課相比,探究性學習能讓學生更深地感悟文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它也符合“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教學理念,是一種有很大發展潛力的新的課堂教學形式。
探究課是一種按照新課程改革要求,按常規教學內容和進度,圍繞教材內容,以課堂為活動陣地,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形式。這是一種綜合性的開放式教學,它的主要特點就是以知識教學為基礎,不受教材本身的束縛,跨越學科界限,利用不同學科的教學成果,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親自參與探索實踐,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探究課的基本流程
1.確定探究課題。
探究性學習的第一步是選題,從諸多沒有認識和需要探究的問題中提煉出適合探究的課題就是選題。這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起始階段,也是決定探究性學習成敗和成果大小的關鍵環節。提出一個有價值的適合自己探究的課題不是一躕而就的,它需要經歷一個不斷觀察、學習、思考、分析、判斷、調整的過程。一般必須先從實際中發現問題然后就發現的問題查閱相關資料提出可以探究的題目,再經過考察、討論等最終才能定題。
2.制定探究方案。
課題探究方案是為完成課題探究性任務而編制的總體規劃。它使我們的探究學習更具有計劃性、方向性、預見性。探究方案的靈魂是進行探究設計其核心是探究假設、探究方法和探究對象的確定。因此,提出探究假設(即根據個人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某種措施和行動可能產生某種結果的估計和預測)、選擇適合的探究方法(文獻探究法、訪談調查法、實地考察法等)和確定探究對象是必須完成的三步工作。
3.實施探究。
課題實施階段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的主體部分。實施探究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它蘊涵著多樣性、豐富性和不確定性,是鍛煉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的極好機會。探究性學習一般要從收集資料(文獻的或實物的還可以通過實地考察、采訪等形式收集)開始,然后結合各學科探究方法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加以探究最終得出科學的結論。
這一環節一定要注意探究項目管理,具體包括:a、學生之間、學生與指導教師之間的合作即要建立合理的配合和溝通機制;b、各個階段的時間管理和監控即要安排好探究進度;c、保存好每個階段的活動記錄及探究成果即要建立活動記錄和檔案等。
4.成果展示及交流。
探究性學習得出一定成果后就要進行撰寫探究報告了,這不僅能體現課題參與者的探究能力,同時也是讓其他人了解探究過程和探究結果的有效方式。它可以將探究過程和結論公開表達出來。
為了充分展現課題小組在探究中取得的各種收獲,可以采取主題演講、口頭報告、論文答辯會、心得體會交流等形式進行交流以便相互學習。
5.探究性學習課的評價與反思。
在探究性學習的末尾,師生共同對活動進行分析、評價和總結。評價總結階段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探究性學習目標的有效保證。評價總結方法是往往采用觀察發、交談法、學生評價發、師生民主評議法等多種方式,其中主要以學生的自我評價為主。評價總結原則方面要特別注重全面性、過程性、發展性和情感價值觀等原則。評價總結的內容主要包括探究成果、學生活動的情感態度、獲得的主要經驗情況、相互合作情況、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二、探究課的基本原則
發揮學生的主體實踐性的原則。人的主體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它具有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個層次,分別解決自我認識與自我實現的不斷完善,對外界的參與和適應,對現實發展的超越三個層面的問題。要貫徹主體性原則就要采取一切措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張揚服務。在歷史教學中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突破書本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的界限;要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建構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個性發展打破單一的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組織形式,采用不同的多項互動的教學組織形式等,最終實現學生主體的自我完善。
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原則。“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它既包括全體學生的發展,又包括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要從學生整體發展的角度來安排和組織教學活動。運用以學生探究性學習為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組織教學。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和死記硬背的被動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互助合作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實現全面發展。
注重探究過程的原則。現代教學論表明在教學中,要淡化知識結論,注重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過程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探究性學習課恰好將實現教學結論與過程的統一;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的統一;活動方式與內心體驗的統一等突顯了知識發生過程與認知過程的教學。
堅持開放性的原則。探究性學習需要多種學科的知識,需要走出課堂走向田野與社會,因而教學及探究也應該是開放的,教學過程需要多維互動的關系,多種感官的參與,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立體交叉的資料傳遞網絡,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這些都為探究課教學的開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學生正是在這種開放、多維的活動中實現探究目的,提高學生的實踐合作能力。
突顯學生親身體驗的原則。一切活動都要由理性認識上升到感性認識,并最終用于指導實踐活動。學生的外部活動最終要落實到心理體驗上,才能對學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沒有主體體驗的活動探究性學習只能是徒有形式不能讓學生獲得真正的體驗。
總之,探究課引導學生對自己多方面的活動進行反思和總結,使學生在感情、態度、價值觀、能力、方法等方面全面發展自己的興趣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