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豪杰
【摘 要】從 2001 年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對以往課堂中的教與學方式進行大膽地變革,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本論文對扶溝縣縣直高級中學“13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模式的內涵、模式的構建、模式的著力點、實施步驟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客觀的評價了“13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應用過程中優點和不足之處,以及實施過程中的創新。
【關鍵詞】“13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62-01
一、“131”高效課堂模式的概況
在學習借鑒、博覽眾長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扶溝縣直高中大力推行“131”高效課堂模式?!?31”指教學活動的三個組成部分,“131”教學模式中的第一個“1”是指任課教師編制的導學案,“3”是指教學過程中學生活動的三環節即: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成果交流,后一個“1”是指教師精講點撥。扶溝縣直高級中學運用“131”教學模式,核心是以導促學,以導促教,以學為主,先學后教,高效學習。學校先后安排多位教師按照文理科組織常規教學課及講評課,通過示范帶動,榜樣引領,最終形成“高效優先、深度優先、新穎優先”的共識。
二、“131”課堂模式提出的背景
1.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病。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著老師所灌輸給他們的知識,缺少主動探究和體驗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其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為此,我們必須要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一種能夠實現師生雙向互動的,符合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的新的課堂模式。
2.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就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改革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自己的駕馭課堂的能力。“131”高效課堂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主體,以教定學”的觀念,秉承“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原則。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增強其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三、“131”高效課堂模式的實施
1.學生自主學習的保障——導學案。
導學案是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是學生自學的輔導材料,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導學案的編制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導學案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其編寫要充分考慮課程的要求又要結合課堂教學的安排,問題的設問要有梯度,不過難度要適中,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 由于課型、學科不同,導學案的環節存在著不同,在編制學案的過程中可體現出學科的特點。也可以根據自己備課的要求適當的刪減或者添加一些學案的環節。
2.高效課堂成敗的關鍵——小組建設。
小組是班級的基本單位,按照“同組異質”的原則,劃分學生小組,每組六人,形成學習合作小組。小組內成員固定好后,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評比,及時的進行調整,使各小組競爭力相當,組內成員自己推選小組長,由班主任進行培訓。小組建設能讓學生更具競爭力,更加充滿活力和生命力。學生小組的劃分,激發了每一名學生追求進步的熱情,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業成績。
3.高效課堂實施的催化劑——評價體制。
對學生的評價實行捆綁晉級評價,各項評比均以小組為單位,或分數獎勵。評價維度主要分為課堂評價、作業評價、考試成績、常規評價、活動(班級或級部小型活動、學校大型活動)評價。
四、“131”高效課堂模式的實施特點分析
1.以導學案為依托,發揮導學案“導學”“導讀”“導思”的作用引領學生自學,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在導學案的引領下,明白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方法。
2.以問題為主線,讓學生明白以問題為主線,進行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來達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過程就是高效學習的過程。
3.以小組為抓手,讓師生互動有抓手,有組織,小組之間還可以互相交流,取長補短,讓更多的問題得以解決。
4.以先學為基礎,學生自己獨立預習知識,既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又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效果也會顯著加強,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也是個性化學習的特點。
5.以能力為核心,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是中學生的基本能力,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這些方面能力逐步得以提升。
五、“131”高效課堂模式的實施的優勢分析
在課堂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打破傳統課堂的空間布局,更加 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個性發展。在教室的空間布局上,改變學生課桌擺放形式,實行桌對桌、面對面,由以往的“秧田式”座位變為分組圍坐的“模塊式”座位,便于學生交流合作,由單向的“師講生聽”轉變為師生、生生之間“多向互動”。 教師根據學生間的差異,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學習。推行班級管理與小組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建立小組之間、組員之間的合作競爭機制,積極創設“你追我趕,合作共贏,團隊提升”的班級學習氛圍。 顛覆了傳統課堂的模式,讓新型課堂煥發出新的生機。
六、“131”高效課堂模式的實施的不足分析
教師的理念更新方面 ,個別教師理念與教學行為脫節,將學生束縛在編制的導學案上,講得多、學得少,重知識教授,輕方法、能力的培養。導學案編制和使用方面有的教師學習目標把握不夠準確,對課標的把握、教材深入研究不夠,導學案的編制和使用沒有根據學生學習水平差異進行合理設計,研究學生和教學預設不夠充分,課堂開放不夠自如,仍有牽著學生走的嫌疑。課堂教學模式活用方面,個別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不夠充分深入,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強,不能自己去質疑,教師又沒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探究學習很少使用,機械地套用模式,缺乏創造性,靈活性,沒有理解模式的本質精髓。
七、“131”高效課堂模式的實施實施過程中的創新
1.學校采用板報宣傳、開展總結報告會等形式繼續加強師生的思想認識,徹底轉變教師和學生的觀念。
2. 有效運用輔助教具,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適當使用多媒體教學,創設課堂情境。
3.加強課堂的調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中說教的方式,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提供給了學生一個自我展示與發揮的平臺,雖然這種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但不是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放任自流,任其發展,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教師都要對學生學習活動進行一定的組織與調控,確保學習活動的有效進行。
4.根據教學實際靈活應變,及時調整課時容量, 繼續加強教師素質的教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5.采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促進“131”高效課堂的構建。
本文系2018年度扶溝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基于“13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fgjy181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