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中文專業語言類、文學類傳統課程設置歷史悠久,為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新時代社會的發展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人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新目標。文章以高校中文專業傳統課程《語言學》為例,分析了專業課程教學與能力提升的關系和途徑。通過思辨能力、表達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三個維度,闡述了《語言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和路徑。
關鍵詞:中文專業;語言學;思辨能力;表達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
我國高等院校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陣地。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人才在創新發展中的作用。他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國高等院校中文專業的傳統課程包括語言類課程和文學類課程,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基礎知識的講授,而現代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既要有對傳統文化、理論知識的牢固掌握,又要適應新時代社會的需求。《語言學》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與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表達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系十分密切。
一、《語言學》與思辨能力的培養
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是心理語言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計其數的語言學家、哲學家通過語言實驗,證明了語言和思維有密切的聯系,語言是思維的最重要的工具。在《語言學》課程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有以下途徑:
(一)利用生動的文學故事,培養學生提升思辨能力的意識。如在福爾摩斯系列故事中,有一個和語言、思辨相關的故事,叫《跳舞的小人》。故事講述一位先生經常在家中收到畫著許多不同小人的字條。這位先生把字條交給了福爾摩斯。福爾摩斯推測出不同形態的小人分別代表不同的字母,這些小人組合起來就是一串表義的單詞。語言是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生活中的符號有很多,諸如信號燈、旗語、鳴笛聲等。語言符號和生活中的符號都由能指和所指組成。這個故事,將語言符號和生活中的符號相聯系,先推理出不同形態的小人符號和語言符號之間的對應關系,最終破解了“跳舞的小人”所隱藏的密碼。
(二)利用趣味的課堂競賽,將語言學理論的教學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有機結合。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一直以來非常重視語言和思維的訓練,競賽題目往往圍繞著利用語言學理論推理未知的語言符號所代表的意義。2018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中國區初選試題第三題,羅列了若干維普森語句子及其漢語翻譯,題目要求解釋該語言在本題中被展示的規則。要解答該題,必須對語法理論中的語序、后綴等相關概念有充分而透徹的理解,同時也要有縝密的邏輯推理能力,才能最終得出維普森語的語法規則。在《語言學》課堂教學中,引入此類競賽題,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語言學》與表達能力的培養
語言學區分語言和言語,語言是一套抽象的規則系統,言語是運用語言的行為及其所產生的結果。在高校中文專業的傳統課程中,《語言學》是和表達能力的培養關系最密切的課程之一。
(一)用優秀的節目主持人的語言運用案例激發學生提升表達能力的意識。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具有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為課程學習者提升表達能力提供了范本。2019年湖南衛視跨年晚會出現了1分鐘的冷場,主持人何炅顯示了優秀的控場能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在該晚會上,某歌手在演出前臨時要更換伴奏樂隊,在更換伴奏樂器的間隙出現了冷場。何炅巧妙地介紹了該歌手在彩排期間的精美呈現,既保證了晚會的連貫性,也讓現場觀眾更加期待接下去的演出。話語的銜接是語用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話語銜接的方式既有普遍的規律性,也受言語行為者個人表達的主觀性的影響。這類主持人駕馭語言的案例正是實際運用中話語銜接的鮮活例子,可以激發課程學習者提升表達能力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將抽象的語言學理論和生動的實際案例相結合。語言學是研究語言的普遍規律和特點的學科,具有抽象性。這些普遍規律和特點又是從大量的語言運用的實際例子中歸納得來的。將抽象的理論和生動的實際案例相結合,既能讓課程學習者更好地理解相關的理論,又能訓練學習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涉及詞匯色彩意義的理論中,褒貶色彩的概念非常簡單。但是在實際生活中語言褒貶色彩的運用是否得體,卻大有講究。安徽衛視《超級演說家》第一季的一場比賽中,在某選手出場前,其導師對他做了簡短的介紹。導師從《天龍八部》的段延慶導入,說到段延慶將人生中的種種不幸化為對社會的仇恨。接下去,導師利用褒貶轉換的語言技巧,引出了人生遭遇比段延慶更為不幸的該選手。該選手童年時期因為一次意外失去了雙腿,但卻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一直用陽光的心態面對社會。在這一簡短的介紹中,褒貶轉換的巧妙運用,營造了強烈的反差,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
三、語言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創新人才,是高校刻不容緩的使命。中文專業開設的《語言學》課程,屬于普通語言學范疇,主要研究世界語言的共同規律和特點。在課程教學中,更要思考如何培養和提升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培養課程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樹立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觀。語言學課程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習者掌握世界語言的共同規律,也要引導學習者觀察和比較持不同語言的人,在思維方式上所呈現的特點。在跨文化交際中,才能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刮痧》是一部反映跨文化交際沖突的經典影片。影片中,來自中國的移民家庭用刮痧給孩子治療感冒,而美國兒童福利協會卻認為孩子身上的紫色瘀斑是其父母虐待孩子的證據。雙方在法庭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孩子的父親在解釋刮痧時,用了這樣的語言:“人的身體是一個復雜的生命網絡,氣在全身流動,氣沉丹田”。這種含蓄的螺旋式的語言表達方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映照。西方人理性思維發達,重視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因此,在法庭辯論上,孩子父親的解釋并不能讓美國兒童福利協會的代表信服,由此引發了一場跨文化交際的誤解和沖突。
(二)用英漢對比的方式講授以西方語言為研究基礎的語言學理論。語言學中的部分理論,來自西方語言學家的研究,如合作原則理論由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提出。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合作原則的違反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會話含義,幽默語言的產生也與合作原則的違反有關。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從跨文化的視角分析中國式幽默和英美式幽默的異同點。既有助于掌握合作原則的理論,也擴寬了學習者的文化視野。
高校中文專業的傳統課程,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在新時代的發展中,專業基礎和社會發展需求是相輔相成的,要將兩者有機結合,努力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彭家玉,楊賢玉.英漢思維差異在語言上的反射[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2] 湯蘇寧,岳巖峰.通識教育視角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路徑[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02期.
[3] 潘新和.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改革芻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4] 何南林.漢英語言思維模式對比研究[M].齊魯書社, 2008年10月.
[5] 池昌海.現代語言學導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6] 習近平談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EB/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8-10/17/content_1886591.htm,2018年10月17日.
[7] 2018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中國區初選試題及答案揭曉[EB/OL].https://www.sohu.com/a/227349036_312708,2018年4月5日.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廳2018年度科研資助項目(課題名稱:中文專業傳統課程教學與能力目標的融合研究——以《語言學》為例,項目編號:Y201839951)。
作者簡介:戴紅紅(1979- ),女,浙江紹興人,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