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中國網絡發(fā)展的速度名列世界前茅。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更是推進了大學教育改革的步伐。“互聯網+”課程,不僅僅產生網絡課程,更重要的是它讓課程從組織結構到基本內容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為了適應新形勢,文章結合“互聯網+”汽車構造課程改革探索與小組實驗的具體過程。闡述兩者的有效整合對汽車構造課程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 汽車構造;教學改革;反思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教育”這個新名詞。“互聯網+”模式下的教育改革意味著教育內容的持續(xù)更新、教育樣式的不斷變化、教育評價的日益多元化。“互聯網+”課程讓課程從組織結構到基本內容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各個專業(yè)領域教育形成了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系統、網絡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軟件、網絡教學視頻等諸多全新的概念,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然而“互聯網+”課程教學模式不代表盲目的代替?zhèn)鹘y教學方式,本文通過在《汽車構造》課程中引入“互聯網+”課程教學模式來探索“互聯網+”課程教學模式在汽車類專業(yè)核心課程中的應用前景和改進措施。
汽車構造課程是汽車類專業(yè)最重要的核心課程。課程包含了汽車發(fā)動機、離合器、變速器、萬向傳動裝置、主減速器及差速器、轉向系統、制動系統構造等內容,通過汽車構造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較系統的掌握汽車發(fā)動機、底盤的基本構造、工作原理以及汽車新技術領域的最新發(fā)展,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2]。以汽車各總成及零部件的功能為主線,使學生掌握國內外主要車型的構造,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分析其它車型結構特點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汽車各個總成、零部件進行一般運動、受力和性能分析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識讀汽車各個總成的裝配圖、電路圖和結構示意圖的能力;使學生了解汽車各個總成的裝配關系,一般的技術要點和調整方法,是汽車類專業(yè)非常重要的一門核心課程。
汽車構造課程與其在汽車類專業(yè)課程重要地位相匹配的是,汽車構造課程具有較強的教學難度,主要表現在需要了解及掌握的結構圖形很多,需要將教材上的理論知識與車輛實際結構聯系起來,對力學基礎及機械基礎要求較高等問題。不僅僅要求熟悉汽車各部分結構,還需要在結構的基礎上,掌握甚至推導汽車各部分結構運行的原理。傳統的以理論教學為基礎的汽車構造教學模式采用了大量的文字、表格、圖形對學生進行重復的填鴨式教學,并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以及具體到每個同學施行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受限于傳統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單一,強調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在聯系實際等方面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汽車構造是每個汽車類專業(yè)學生對汽車認知的第一門課,在培養(yǎng)學生興趣以及加深學生對汽車實際結構的理解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為此,汽車構造課程需要引入新的教學模式及考核模式以更好的培養(yǎng)適應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的學生[3]。
一、“互聯網+”汽車構造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一)對“互聯網+”汽車構造課程的引入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改革。“互聯網+”教學方式本身具有如下的特點:以豐富的實踐教學圖片、影像等網絡資源為主要教學內容,以網絡為主要渠道。線上的文字、語音、影響、圖片信息增進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教學內容的導入有利。有效的增加了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同時更容易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很多教師會布置給學生下一節(jié)課需要預習的內容。但是在實踐中發(fā)現,在之前的《汽車構造》課程教學中,布置給學生的預習內容很多流于表面,大多是死記硬背,學生預習所能夠達到的效果非常有限。有限的預習效果也就使的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引入的時候,學生不能完全的理解某些案例與本次課程教學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造成了教師在課堂設計過程中為自己的靈光一現拍案叫絕,但是學生在聽課的時候滿頭霧水。而“互聯網+”課程教學模式可以有效的規(guī)避這一點,直觀的圖片以及影像可以幫助學生對相關內容有較為清晰的認知。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學習過程也使得學生對相對較為枯燥的文字理論不再抱著排斥的態(tài)度。
(二)“互聯網+”汽車構造課程教學及考核方式改革。“互聯網+”汽車構造課程教學及考核方式改革主要體現在線上教學部分。首先是教學,需要教師將教材上的一大章內容分解成為一個個小的知識點,然后制作相應的教學視頻。對每個知識點視頻的要求是其長度在四分鐘以內。四分鐘以內的視頻不會給學生以學習疲勞的感覺,學生可以用比較輕松的心態(tài)進行一個個的視頻學習。其次是測試考核環(huán)節(jié),學生在互聯網教學平臺上預習知識點以后,進入線上測試考核環(huán)節(jié)進行預習評測。實時的預習測試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也為教師提供了第一手的知識點掌握情況資料。教師可以根據這些資料為學生提供線上一對一的輔導答疑,也能為教師在線下教學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對知識點進行攻堅突破提供參考。
通過線上學習及考核以后,學生在了解本節(jié)課相應知識點和掌握自身學習進度的基礎上再進行教師主導的線下教學。學生能夠有目的的對自己的短板進行不全,教師能夠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攻堅。線上的文字語音交流以及靈活多變的線上考核增進了師生之間的單獨互動,使教師能更為準確的把握每個同學的學習現狀與學習動態(tài),促進了線下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契合程度。加強了師生之間的聯系,避免了傳統教學中課堂掌握學生進度只能依靠作業(yè)和長時間個別提問的難題,能更好的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二、“互聯網+”《汽車構造》教學及考核方式改革試點及結果分析
2018-2019學期第二學期在15級車輛工程1班進行“互聯網+”《汽車構造2》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試點實驗, 15級車輛工程2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作為對比班級。兩個對比班級在之前學期完成的《汽車構造1》課程考核中,考核平均分1班比2班高1.26分,及格率1班比2班低0.66個百分點,兩個班級考核結果基本相當,同時兩個班級都為標準班,適合作為對比班級。兩個對比班級除了應用的教學模式有所差異以外,教學計劃、教學安排、教學材料(包含圖像及視頻資料)均同樣配備,由一位教師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兩個對比班級的學習效果從以下三個方面收集實驗數據:
(一)學生課前預習效果測試對比。分別在兩個對比班級機械式變速器、萬向傳動裝置、制動系統三個章節(jié)預習完成后,設置20分鐘的紙質答卷測試,試卷構成為基礎選擇題60%,一般綜合問答題30%,識圖綜合題型10%。經過測試,使用線上教學的車輛工程1班在三次測試中,每次平均分均在80分以上,而2班平均分在60分左右徘徊。從平均分上看,1班優(yōu)勢較為明顯。從試卷失分結構上看,1班基礎題乃至識圖綜合題丟分均較少,一般綜合問答題丟分較多。2班一般綜合問答題丟分相對較少,但是基礎題及識圖綜合體丟分較多。說明1班圖像理解記憶內容較多,2班預習則以文字記憶較多。
(二)學生討論效果對比
(1)班采用互聯網線上討論為主,教師在討論過程中作為普通一員參與討論,輔以少量的線下更正及糾錯。而2班以對分式課堂討論為主,在課堂上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引導討論的進行。兩個班討論結束后,分別對兩個班討論課題進行抽查。2班有16人基本沒有參與討論,對討論過程和結果均不了解。1班因為互聯網簽到的原因,所有同學均在形式上參與了討論。根據調查,只有4名同學互聯網代簽到,實際對討論結果不了解。
(2)200題大范圍知識點測試結果對比。在課程結束以后,使用試題庫中的200道基礎填空題及選擇題考核兩個班同學的基礎知識和基礎結構的掌握情況,1班平均正確率比2班平均正確率高8%。“互聯網+”《汽車構造》課程教學在最后的考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時,除了以上三點主要實驗數據支持以外,任課教師明顯感覺到“互聯網+”《汽車構造》課程教學過程中更為靈活。教師不必將大量的時間浪費在全班性的基礎過關之中,可以有針對性的對基礎薄弱的同學進行加強,也可以對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對知識點進行深度挖潛。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也有著很大的提高。
將“互聯網+”教學模式應用到汽車構造課程的教學中,其本質是運用廣泛的互聯網基礎,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提供更加充分的、恰當的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更加有效科學的安排汽車構造課程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將互聯網、信息資源、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因素結合在一起。真正達到優(yōu)化《汽車構造》課程結構,使教學過程多樣化,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陸俊杰.無差異的差異化:“互聯網+”時代的高等教育變革[J].現代教育管理,2016(01):1-6.
[2] 鄒旭東,王豐元,孫剛.汽車構造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C].中國車輛工程人才培養(yǎng)與教育改革論壇論文集.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148-151.
[3] 胡群,肖生發(fā),宋武強,劉威武.“汽車構造2”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7(3):125-126,143.
作者簡介:文超(1977.05- )男,四川岳池人,西華大學,碩士,攀枝花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汽車設計、汽車電器教學及研究工作。